音樂真的能鎮痛,并且最新的科學證據已經登上 Science。
你可能想不到的是,這事兒跟音樂好不好聽沒多大關系,而是取決于聲音大小。

在這項研究中,實驗表明,接近耳語的淺吟低唱能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但同樣一首歌,調高分貝發放出來,就沒啥用了。
研究來自中科大、安徽醫科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機構,由中國科學家領銜。
來看看具體是怎么一回事兒。
鎮痛效果取決于聲音信噪比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先是讓小鼠的后爪產生了炎癥,隨后給小鼠播放不同類型、不同音量的聲音,用Von Frey test動物行為測試來評估其在不同狀態下對疼痛的敏感度。
播放給小鼠聽的音頻類型包括:古典樂、令人不快的不協調樂曲,以及白噪聲。

結果,小鼠們果然欣賞不來人類的音樂,無論是一段和諧的樂音還是亂糟糟的音符,在小鼠聽來都沒什么區別。
橋豆麻袋,這可不是說,音樂并不能起到鎮痛的效果。
只不過,起到效果的關鍵不在于是否悅耳動聽,而在于分貝。
更準確的說,是音樂與背景噪聲的信噪比。
研究人員發現,當小鼠聽到比背景噪聲高 5 分貝的聲音時,無論這段聲音對人類而言聽感如何,都能提高小鼠的痛覺閾值。
也就是說,在接近耳語的聲音強度下,這幾種聲音都能緩解小鼠的疼痛。

△環境噪聲為 45 分貝
而當聲音被調高到比背景噪聲高 10 分貝時,鎮痛效果就消失了。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在連續聽了 3 天 " 鎮痛 " 音樂之后(每天 20 分鐘),鎮痛效果還可以繼續保持至少 2 天。
背后神經機制
據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 Yuanyuan Liu 介紹,此前,人類大腦成像研究已經表明,大腦的某些區域與音樂帶來的鎮痛效果有關。但背后的神經機制究竟是什么,還尚未被破解。
于是,研究人員決定更進一步,通過動物實驗來揭開謎題。
利用病毒示蹤、在體多電極記錄以及神經元鈣成像記錄等方法,研究人員確定了一條從接收和處理聲音信息的聽覺皮層,通往丘腦的神經通路。
丘腦是連接全身各種感覺和大腦皮質的中轉站。
研究人員嘗試人為抑制這條通路,在沒有聲音的情況下,成功模擬出了低強度聲音緩解疼痛的效果。
反之,激活這條通路,小鼠對疼痛的敏感性就恢復了。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研究人員們尚不能確定人類大腦是否也有類似的機制,正如 Liu 所說:
我們不知道人類音樂對嚙齒動物是否具有意義,但對于人類本身,其中的情感成分顯然有很大的不同。
盡管如此,Science 仍評價認為,這項研究結果表明,聲音帶來的鎮痛效果具有實體基礎。" 聲音療法 " 或許能進一步減少鎮痛類藥物的使用。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d4ee458e9f095298094c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