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綜藝火上熱搜,你不再好奇,而是有抵觸情緒;
如果你看到了眾多博主推薦的 " 種草 " 好物,心里不起波瀾,而是懷疑背后有營銷手段;
如果你看到一部滿屏高分的影視劇,卻不想立刻跟風追劇;
有以上狀況的話,說明你和一些人一樣,正在排斥 " 網絡熱度 "。有人為這種現象起了一個醫學稱謂:" 熱度排斥癥 "。
曾幾何時,跟風追劇、到網紅地打卡、被 " 種草 " 后買買買等行為盛行一時。
如今,越來越多的網友 " 患上 "" 熱度排斥癥 ",與熱度保持距離,甚至逆向而行。
從追逐到抵抗,究竟什么變了?
網絡熱度,為啥不香了?
生活在北京的 27 歲網友 " 多多 ",自稱是 " 熱度排斥癥 " 的 " 中度患者 "。
一些熱劇,她都是隔了很久再看。對一些博主推薦的熱門物件、新生活方式和旅游景點,也會先冷眼觀望。
" 我看電視劇就這樣,不喜歡追劇,一定要等到這部劇播完了,先去看看大家的反應,等評分回歸真實了再看。博主推薦的化妝品、網紅景點什么的,我不會去追,就想著等等看再決定。"
在她看來,一些熱度是看不見的營銷之手和算法在合力渲染,然后形成大量相關的話題片段和摻水好評,營造一個討論的氛圍。
" 我不喜歡那種被某些 " 熾熱 " 上頭后,滿心期待被人造熱度牽著鼻子走的感覺。我喜歡輿論平靜下來之后,真正去揣摩和欣賞的感覺。" 她這樣告訴央視網記者。

最近一段時間," 熱度排斥癥 " 的相關話題,引發眾多網友關注。
網友多多,也只是萬千 " 熱度排斥癥 " 的 " 患者 " 之一。



拋開個性因素,他們的普遍 " 癥狀 " 是,在信息消費時,對大眾趨勢和信息熱點反映 " 慢半拍 ",甚至無動于衷。他們對海量網絡信息和熱搜推薦,有自己的接受邏輯和取舍機制。等熱潮退去,口碑沉淀后,他們再決定是否 " 追 ",是否為之買單。
" 癥狀 " 的背后,是一場攻防博弈。
熱度排斥,一種應激反應
對大部分人來說,獲得熱門信息和 " 種草 " 好物的方式,是社交媒體上的高位熱搜和博主們的好評推薦。這能夠讓人更好地了解時代趨勢和進程。
熱度應該是大眾審美的結果,不過這幾年有 " 被玩壞了 " 的趨勢。
一些影視作品不重視質量,劇情粗制濫造,演技 " 辣眼 ",臺詞 " 燙嘴 ",影視公司卻砸錢在宣發上造勢。" 空降式熱搜 "" 包場式打分 " 頻頻出現,不明真相的網友看后,直呼上當。
一些 " 種草 " 平臺疏于審核,大量推送網紅景點信息,看似是人間仙境,美輪美奐,可網友們打卡后才發現,與實際情況嚴重不符。浪費時間和金錢不說,有人因為去了未開發景區,遭受了嚴重的人身傷害。
一些網紅門店、網紅商品被探店博主吹得天花亂墜,結果名不副實。銷售量、點贊數 " 人為注水 ",讓消費者有種 " 花了錢反被戲弄 " 的感覺。
在萬物互聯的大潮中,人們占有大量信息的同時,也被信息占有。
即使信息為真,只有熱度,缺乏深度,久而久之,深度思考能力極易在淺思考中消磨,讓精神的田野越發荒蕪。
物極必反。連接是互聯網的特質之一。過度連接并附著商業利益,讓一些網友產生了逆反心理。他們對 " 熱度 " 的不信任感爆棚,進而奮起 " 反忽悠 "" 反馴化 ",拒絕當算法下的 " 數字韭菜 "。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導,四川大學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王炎龍告訴央視網記者,在某種程度上," 熱度排斥癥 " 是消費者個人意識的覺醒,自主應對惡意營銷、惡意炒作,排斥熱度,剔除與己無關、真假難辨的網絡信息,不再被平臺的議程所引導,而選擇制定自己的 " 個人議程 "。
" 熱度排斥癥 " 的出現,反映出一些網友在進行某種反思后,將自己的注意力與熱點事務 " 松綁 "。他們排斥虛假的、庸俗的熱度思維,對本我思想進行保護。
找回 " 審美版權 "
面對巨量繁雜信息,給自己留下理性的思考空間,冷靜地深究、質疑、詰問才是真的智慧。
要想不被無意義的信息裹挾,還應注重閱讀和思考,構筑自己的 " 審美版權 "。
王炎龍教授認為,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網絡生態發展需要理性力量,也渴望獲得更高質量的信息內容,更加注重獨立和理性的思考,維護自身的審美版權。這有利于讓網絡生態回歸到一種更健康的狀態。
排斥熱度,也要有審慎與理性的一面。輕易的追隨和排斥都不可取。不分青紅皂白地排斥一切熱度,以此標榜特立獨行,這不是個性,反而是另一種盲目。
" 排斥熱度不能為了排斥而排斥,不應因噎廢食,一味抵制。理性地排斥人造熱度是警覺與自我意識的覺醒,而為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反叛’,則會為自己貼上假面。" 王炎龍教授表示。
虛假的熱點被擠出后,需要有更多正能量的內容去填補。比如,年初振奮人心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女足亞洲杯決賽逆轉奪冠,或者平凡英雄不顧個人安危英勇救人的事跡,這類與時代緊密關聯,能體現國家發展、民族凝聚力和精神面貌的熱門事件,不會也不應被無視、排斥。真實感人的情緒,理應有更多 " 露臉 " 的機會。
" 熱度排斥癥 " 的出現,警告那些 " 竭澤而漁 " 式的網絡營銷注定會失去顧客,惡化網絡生態。要真正形成情感共鳴,在于提供真實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
不被熱度俘獲,不甘被淺層信息灌溉,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 熱度排斥癥 ",這個自嘲是病的名字,其實是我們每個人都該掌握的一種網絡生存技能。
學會它,越快越好。
(編輯 余爽)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15ad699e780bf92c00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