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用它的電,它吸我的血 "
撰文/黎炫岐
編輯/ 文 婕
" 你真的不好奇它租給你的是什么電嗎,難不成是愛迪生那會兒傳下來的百年老電嗎?"、" 我用它的電,它吸我的血 "、" 共享充電寶賣的是電嗎?賣的是教訓 "……
近日的脫口秀大會上,脫口秀演員 House 對 " 共享充電寶太可怕了 " 的一連串精準吐槽引發了網友的共鳴,不少人直呼," 字字誅心 "。
不過,當共享充電寶越來越貴,體驗感越來越差,消費者卻難以離開。漲價風波頻起,消費者卻只能咬著牙,在手機電量歸零之前向街頭的充電寶低頭,然而,這些共享充電寶背后的公司還不賺錢。就連 " 共享充電寶第一股 " 怪獸充電,近日披露的財報也顯示其在持續虧損。
又貴又臟又難還,年輕人不想用卻離不開
陶雅眼下對共享充電寶的感受是," 又愛又恨 "。
" 不得不說確實減少了出門的一個焦慮,之前經常要擔心手機的電量不夠,現在滿大街都是充電寶。" 但是陶雅也發現,共享充電寶的價格越漲越離譜了,與此同時,體驗感也越來越差。最令陶雅不能接受的,就是肉眼可見的,充電寶越來越臟了," 不僅那個充電倉外殼很臟,還有很多小廣告,不少充電寶抽出來都能摸到污垢,看上去也是很臟。"
" 派財經 " 曾經寫道,按照滿格至用盡為一次使用,一個共享充電的電芯大致可循環使用 300 次以上。每次循環,一塊共享充電寶可遇見 1-3 個人。也就是說,一塊充電寶走完一生,會經過近千人的雙手。
而經過近千人雙手的共享充電寶,多久才會被清潔、消毒一次呢?鋅刻度分別詢問過怪獸充電和小電的客服。怪獸充電的客服表示," 我們的機器會定期有人員去檢查的。" 當鋅刻度繼續追問," 定期維護包括清潔和消毒嗎 ",對方也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是我們的線下工作人員去處理的 ",但是并未給出明確的清潔周期。而小電科技的客服同樣表示," 我們工作人員會定期維護。"

臟亂的共享充電寶和客服回應
但鋅刻度詢問多家放置共享充電寶的商家,不少商家表示并未見過共享充電寶品牌方的工作人員來進行過清潔和消毒,也沒有相關工作人員向他們提出過這樣的要求。" 因為像我們店,共享充電寶都是放在店內的,我最多有時候給充電倉機身整體清潔一下,但對充電寶確實不會消毒,畢竟經常都是借出去又換回來,不經過我們的手。" 其中一位商家表示。
2021 年 " 凰家測評 " 曾根據《公共場所衛生檢驗方法國家標準》,隨機對小電、街電、怪獸充電三款共享充電寶進行了菌落總數實驗。結果顯示,街電每平米的菌落總數 21.6 萬 CFU、小電每平米的菌落總數高達 44 萬 CFU。
除此之外,關于共享充電寶的體驗感,被吐槽和投訴最多的點還有 " 易借難還 "。在微博上,不少網友表示," 充了半小時,找歸還點找了一個小時 …… 找到的地方要么關門,要么壓根沒這地方 "、" 附近可還信息都是錯的,半夜在外面找還的地方,我真是會謝 "……
其中一位網友記錄自己用一個月時間試圖歸還 " 街電 " 充電寶的過程:(當天)用了幾個小時去還,充電寶柜子滿了換不了,然后我又跑到另一個地方,連著跑了高德地圖上三個地方,到晚上 11 點都還沒有還上,接下來這 1 個多月又陸陸續續走了有 30+ 高德地圖上搜到街電的地方,都沒換上。而店家的說法包括:" 從來沒放過街電 "、" 早幾年前放過街電,早換別的品牌充電柜了 "、" 有街電充電柜,但是只有薄款,我借的是厚款 "、" 充電柜是滿的 "…… 還有到了現場發現沒有那家店的情況," 好幾家都撤了上年頭了 "。
而在消費者投訴平臺黑貓投訴上,對各個品牌的充電寶的投訴多達上萬條,原因也集中于 " 已歸還仍扣錢 "、" 無法正常歸還 "、" 可歸還地點無法歸還 " 等。
其中有消費者投訴稱," 歸還充電寶后依舊在計費。根據來電公司流程,需要提供機器碼才能處理。假設出去旅游,在廣州借設備,在汕尾歸還,根據來電公司流程,我需要前往汕尾記下機器編碼,再發給客服才可以給我處理。這是一個極度不合理的流程。"、" 我于凌晨 2 點 18 分在廣州南站借用來電共享充電寶 3 點半想歸還充電寶 發現來電充電寶的歸還機器已斷電斷網 強迫消費到凌晨 5 點 33 分 撥打來電充電寶客服電話無果 "……
渠道搶奪戰:
入場費越 " 卷 " 越高," 簽獨家 " 套路越來越多
事實上,如果你有留意過商家門外或前臺上的充電寶,那你一定不難發現,不少店鋪會選擇同時擺放多家共享充電寶的充電柜。
畢竟,共享充電本質上一個流量生意,誰覆蓋的場景規模廣、誰擁有的點位多,誰就能在行業中確保領先的優勢。而大部分消費者對共享充電寶是沒有明確的品牌喜好的,根據鋅刻度此前報道所提到的,用戶使用共享充電寶通常會以價格、知名度、還取便捷度等因素來決定,難以產生對某一品牌共享充電寶的使用粘性。
于是,話語權來到了商超、酒店、飯店等 " 場地方 "——哪個品牌給出的入場費和傭金更高,就放誰家的充電寶。
" 最初共享充電寶品牌都是走的直營模式,也就是由自家的地推團隊和商家聯系,鋪設機柜,支付入場費和傭金給商家,更像是給商店打工。目前其實包括怪獸、小電和搜電在內的幾家共享充電寶實際上開始向代理模式轉變了,也就是招代理商,并由代理商來和商家談入場。有的品牌是給代理商傭金,但更多品牌是代理商直接把共享充電寶柜買斷,后續由商戶、代理商、品牌三方分利潤。" 曾經做過共享充電寶地推的楊寅(化名)表示,直營模式下,為了搶占人流量比較高的點,入場費比例一度 " 卷 " 到 80%,甚至 90%," 選擇向代理模式發展,是一個不得不做的選擇。"
其中,根據小電的招股書,2019-2020 年,小電科技的進場費由 1.41 億元猛增至 3.02 億元,同比暴漲 114.5%,費用占比也由 13.4% 上升至 20.5%。怪獸充電也一樣,近三年,怪獸充電支付給商家的入場費和傭金,占充電寶收入的比例從 2019 年的 48.2%,上升至 2021 年的 61.1%。
這一點在 " 光子星球 " 的文章中也得以驗證," 一位搜電的區域代理商表示,像酒吧、夜店、車站、醫院等人流量大的點位,入場費被抬到一年二十多萬的現象非常普遍。"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代理模式下,品牌方更多是賺 " 一錘子買賣 " 的錢,運營風險由品牌方轉嫁給代理商,但這對于品牌方而言也并非一本萬利的事情,畢竟,據 " 光子星球 ",怪獸充電代理模式下企業僅抽取 5%,剩余的 95% 由商家和代理商協商。
此外,為了搶占優質點位,不論是直營模式還是代理模式,都試圖簽下更多 " 獨家 " 站點。然而,卻滋生了諸多亂象,比如先簽約獨家代理協議,后又反悔;品牌方維護不及時,導致代理商流失了獨家商戶;" 簽獨家 " 后,收益卻遲遲不到賬 ……
其中,有商家在投訴平臺黑貓投訴上表示," 小電充電寶與我店鋪聯系合作過一個門店,還比較順利,簽約后第二天就打款。這次他們業務員主動聯系我們在其他城市的三家店鋪給他們做獨家代理,一年 15000 元(入場費)。簽約后合同不給我,我這邊已經把之前合作的充電寶撤了,聯系業務員,業務員說總部沒批準。" 并指出,小電充電寶的機器已經放門店 20 天了,卻一直不打款。

黑貓投訴上的投訴
鋅刻度留意到,該商家和小電充電寶的業務員聊天記錄中顯示,對方曾在 2021 年 7 月表示 " 下午安裝(機器)" 并在 7 月 2 日表示 " 在走流程 ",但在 2021 年 7 月 21 日,該商家表示自己給小電總部打電話," 總部說沒查詢到這筆合作 "。
這并非個例,在 " 派財經 " 的報道中,也有商家遇到過類似的問題:2020 年年底,小電科技銷售跟她商量,把原來放著的怪獸充電機器撤了,只放小電科技的機器,就給她 1000 元 " 獨家費 "…… 機器放了一段時間,預付的 1000 元也始終沒有到賬。于是,該商家多次找到銷售人員催款," 他們策略就是一拖再拖,還告訴我,不是他不想給,公司高層不給力。
而在小紅書上,也有商家發布筆記表示 " 各位商家千萬不要讓小電入駐 ",稱 " 之前小電說好獨家會付給我們一千元,后來一拖再拖 …… 拖了快一個月了,實在沒借口了就老實過來拿走,用著我的電卻不給我錢。" 而這篇筆記下也有不少評論表示," 店鋪倒閉了讓(把充電寶)撤走,半個多月都不來拿,客服電話都投訴了三次 "、" 商家提現打款一個月都沒提出來 "……
" 從直營模式到代理模式,再到二級代理三級代理,繩子越放越長,整個服務鏈條只會越來越混亂。" 一名業內人士表示,長此以往,消費者的體驗感自然會越來越差,而商戶和各家充電寶代理商或者業務員的關系也會越來越為妙,品牌方卻不會得到什么好處。
" 共享充電寶第一股 " 也難逃虧損,意料之內?
從消費者到代理商再到商戶,共享充電寶這門生意看上去早已是一地雞毛。消費者看著越來越高的定價猜測 " 怪獸們 " 一定賺得盆滿缽滿,卻沒想到品牌方也是越來越窮。
最近的消息是,9 月 8 日,怪獸充電(NASDAQ:EM)發布了 2022 年第二季度財報。從這份財報來看," 共享充電寶第一股 " 的日子并不好過。
營收方面,財報顯示,怪獸充電第二季度總營收為 6.905 億元(約 1.031 億美元),同比下滑 29%,環比下滑 6.3%,這是怪獸充電連續三個季度營收同比下滑,連續四個季度環比下滑;
利潤方面,怪獸充電已連續四個季度虧損,且虧損不斷擴大。數據顯示,2022 年 Q2,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計算凈虧損 1.845 億元(約合 2760 萬美元),而去年同期凈利潤為 820 萬元。前三個季度的虧損分別是 7944 萬元、6848 萬元、9641 萬元。

圖片來源:異派財經
盡管怪獸充電創始人蔡光淵對第二季度的財報表現評價說:" 疫情給我們第二季度的業績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但長期看來,并不會影響用戶對于共享充電服務的剛性需求。我們可以看到,通常在疫情控制住 2 個月內,公司的業務就可以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我們會將更多精力放在擴大服務網點覆蓋和提升運營效率上,不斷增強我們的核心競爭優勢。" 但現實處境可能不容他如此樂觀太久。
畢竟,從資本市場的態度也可窺得一二。
回首 2017 年行業爆發時,這條賽道 40 天內可以發生 11 筆融資,近 35 家機構先后涌入,融資金額累計達 12 億元,據 " 財經新知 " 報道,這樣的融資效率是 2015 年共享單車興起時的 5 被。然而,一級市場在進入 2022 年以后,已經沒有了共享充電寶投融資的消息。二級市場則用腳投票," 共享充電第一股 " 怪獸充電可謂上市即巔峰,此后,股價一路向下,現較發行價已經跌去 9 成。
共享充電寶的玩家們也并非心里沒數,頭部企業將 " 第二增長曲線 " 列入計劃表,怪獸賣起了白酒,竹芒科技則推出了口罩機等新智能硬件,小電則曾在招股書中透露,計劃通過提供 to B 數字營銷服務的模式,挖掘已合作商戶的潛力。
不過," 小竹獸 " 的第二條腿成長起來,充電寶這條腿還能否支撐得住,也尚還是個問號。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2e9868e9f092e725e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