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雷科技 leitech
說到蘋果最重要的特質,就必然有工業設計一席之地。
無論初創時期還是喬布斯回歸以來的近三十年,設計始終是這家公司的靈魂。毫不夸張地說,正是因為有領先于消費電子行業的工業設計能力,蘋果才能成為今天這個 2.37 萬億市值,暢銷全球各國的頂級消費品牌。
用半透明多彩和貝殼造型顛覆筆記本電腦的 iBook,與同是喬布斯創立的皮克斯動畫臺燈吉祥物巧妙呼應的 iMac G4,將全金屬 CNC 工藝引入高端消費電子的 MacBook,把玻璃、金屬材料變成現代智能手機標配的 iPhone...... 蘋果一路向前,少不了工業設計推波助瀾。
工業設計師出身的前蘋果設計總負責人 Jony Ive,在蘋果復興中的作用更是路人皆知。他給蘋果重新塑造了一套獨特而有品質的設計風格,并且利用鋁合金、玻璃、不銹鋼等材料予以實現,除了將工業設計思想延伸到操作系統的軟件層面,他和喬布斯的關系同樣傳為佳話。
萬丈光芒之下,蘋果與工業設計的關系卻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變化。2019 年,時任蘋果首席設計官的 Ive 突然宣布離職,轉而以外部咨詢身份參與蘋果工業設計。三年后的今天,突然傳出他的繼任者 Evans Hankey 即將離職,并且暫時沒有人會接任工業設計主管一職。
蘋果設計高層再生變
根據報道,蘋果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目前為蘋果副總裁的工業設計主管 Evans Hankey,將會在未來半年內離職。她將會在接下來的任職時長期間完成交接工作,但略顯反常的是,蘋果沒有宣布會有誰來接任,這或許意味著這個崗位將會出現空缺。
顧名思義,工業設計主管負責管理蘋果當前所有產品線的工業設計,包括但不限于 iPhone、iPad、Mac、Apple Watch、AirPods 等,偶爾會參與產品包裝盒等周邊設計工作。蘋果手機和平板接連從過去的圓潤轉向如今的硬朗平直設計風格背后,正是 Hankey 在推動。
2012 年起,蘋果的工業設計和人機界面設計都交由 Ive 負責,誕生了 iPhone 5c 和 iOS 7 等對今日蘋果仍有影響的產品,而后更是獲得了首席設計官職位。他離職后,原先的工作內容拆分給了負責工業設計的 Hankey,以及負責人機界面設計的 Alan Dye 兩位副總裁。
與其他聲名顯赫的蘋果設計師類似,即將離開蘋果的 Hankey 也參與了多個經典產品的工業設計。最近的案例可能是 Apple Watch Ultra,在發揮產品線一貫的精致腕上交互體驗的同時,面向那些最專業的運動需求提供了一塊兼顧設計和功能性的智能手表。
一種聲音認為,Richard Howarth 會是接任蘋果工業設計副總裁的有力人選。他自初代 iPhone 就深度參與了數款 iPhone 的工業設計,也在 Ive 工作重心轉移到蘋果總部和店面設計的 2015 年 ~2017 年間短暫出任過該職位,在外界看來,工作能力和過往經歷都使他能勝任。
無論如何,我們正在迎接一個參與了現代蘋果產品工業設計的數位設計師接連離開的時代,蘋果向來引以為傲的工業設計或將受到巨大影響。
是誰 " 逼走 " 了頂級工業設計師?
過去的近十年時間內,數名參與創造了現代蘋果公司經典元素的設計師先后離職,他們的作品給多款設備留下了獨特痕跡。2016 年離職的 Danny Coster 在蘋果供職 23 年,他曾和 Ive 一同創造了 iMac 的半透明機身,2017 年離職的 Christopher Stringer 曾是 iPhone 首席設計師。
前有多名有經典作品的設計師離職,后面卻是新一代蘋果工業設計師尚未嶄露頭角。不僅僅是近年來的蘋果新工業設計風格沒能收獲壓倒性的好評,更是后來者并沒有像前人那般在設計上有成果、在職場有職位。一系列變化疊加之后,是否意味著蘋果明星設計師時代結束?
職位空缺在大公司并不新鮮,不過這在蘋果以及工業設計負責人崗位上倒不算尋常—— Ive 曾連續執掌工業設計十余年,后繼者皆是在崗位變動時變宣布。暫時沒有人接任可能會發生什么仍在迷霧中,但對于設計興趣遠沒有喬布斯來得明顯的庫克來說,可能是蘋果的轉折點。
蘋果的培養體系和上升模式,讓年輕設計師都會經過多元且高強度的錘煉,因此這家公司不至于會遭遇設計水平突然降低,但可能不再有喬布斯、Ive 般能拍板大膽創新的人。實際上關于資深設計師的離職,都或多或少地指向了近幾年蘋果產品在工業設計上的變化。
曾經 iPhone 每兩三年就會有明顯的設計迭代,在不同材料和風格見轉進演化,讓全球用戶有了巨大期望。然而在這些年,后攝像頭模組自 iPhone 11 系列起就保持著相近風格,iPhone 12 到 iPhone 14 也幾乎只有屏幕尺寸、劉海面積之類的微妙變化,從創新轉向略顯保守。
即使是新款產品,也大都選擇直接在表現上疊加新功能,就像是體積越發龐大到現在都已經占到了后蓋上半較多面積的后攝像頭,能滿足功能比視覺表現優先了許多。走進蘋果店你依然能感受到產品傳達的精致,但卻很難再感受到之前的 " 工業設計>功能需求 " 研發思想。
來到十字路口的蘋果仍需向前
工業設計高管變動后,不禁讓我們產生了新產品線能否再果味十足的猜想。Ive 主導時期,蘋果能為工業設計追求付出大量的成本甚至不惜修改產品功能,而在多位頂級設計師離職后的近幾年,新產品似乎變得 " 粗糙 " 了起來,功能實現的優先級變得遠高于工業設計。
首先讓人產生擔憂的,是山雨欲來的智能眼鏡。這款可能以 AR 模式為主要使用場景的可穿戴設備,被外界寄予 iPhone 之后新一代個人信息終端的期望,還有望采用蘋果式的產品外觀。一旦無法在設計水準上匹敵過往產品,或將影響到蘋果后 iPhone 時代的發力。
接著便是智能汽車。蘋果造車的消息已經斷斷續續傳了近十年,我們至今只知蘋果有意打造自己的智能汽車體驗,卻始終看不到更為具體的信息和成果。如果影響到外觀、內飾等細節的工業設計團隊發生巨變,蘋果汽車的進度搞不好又得繼續順延,錯過最佳時間窗口。
無獨有偶,這兩個剛好又都是對外觀有著極高要求的產品,不管是作為可穿戴設備具有裝飾品屬性的智能眼鏡,還是作為出行載具凸顯駕乘者審美的智能汽車,都對優秀工業設計有不小依賴。項目難產又帶著工業設計師反復修改到失去信心,或是 Hankey 離職原因之一。
蘋果在工業設計上的變化不僅將影響這家公司,對于外界來說,工業設計領域可能會少了一座燈塔。這二三十年間,正是有多個經典蘋果產品征服用戶并產生吸引力,才帶動更多人參與到這項工作當中,強化了產業鏈實踐能力,令不只是蘋果的多家公司具備優秀設計。
在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工業設計,蘋果對于全行業的示范作用無需多說,Ive 和他曾經的同事們已經給這個時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用戶對蘋果的期待當然不只有把最優秀的設計延續下去,更想要它能夠再一次突破自我極限引領方向,而不僅將目光放在銷售數字上。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5569abb15ec0561747dc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