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真實故事計劃 (ID:zhenshigushi1),作者:李文靜,編輯:羅蘭,頭圖來自:《重版出來!》
2020年年初,因為疫情的緣故,語文網課老師高高在公司的安排下開始居家辦公。之后疫情好轉,同事陸續復工,高高卻依然維持著居家工作的狀態,如今已經是第三個年頭。三年來,高高享受著不用通勤、打卡的自由,也為這份自由支付著相應的代價。
不穿bra的自由
早上八點半自然醒,先玩半小時手機,然后遛狗。回到家給狗喂完食,開始備課、上課、吃飯。吃完午飯,不緊不慢地把那集下飯劇看完,接著備課、或是看看書,困了就睡會兒覺。上完下午的課,等男朋友回來吃晚飯。晚上11點左右再遛一次狗,讓它把精力發泄完,回去睡覺。
今年是我居家辦公的第三年。這樣的日子,我已經循環往復過了將近900天。
2019年底,疫情爆發。過完年回到北京,公司為了安全起見,讓所有人居家辦公。原本大家都以為疫情可能過段時間就結束了,但并沒有。到了5月份,同事開始陸續復工、錯峰上班,財務組每天必須有一個人去辦公室,其他部門的人則是一周坐兩天班。
但從那時起,我就再也沒去過公司了。我是網課老師,有早八和晚七這種極端時間的課的話,是可以不去公司的;但即使沒有,我也不想去。我和領導說:“我家離公司很遠,擔心路上被傳染。要是非讓我去公司,那我只能辭職。”領導說“那你先待著吧”,這一待就待到了現在。
全公司只有我一個人是這樣。這不是因為我有什么“硬關系”,比如“一個電話打到父母那里,把給我穿小鞋的上司開除”這種爽文設定,而是因為我有個好領導。他是公司合伙人兼整個部門的總監,我只對他匯報,只要他同意了,不會再有更大的領導或人事來管我。
領導是聰明人,在權衡“我因為要到崗而辭職”和“讓我居家工作”后快速做了選擇。他相信以我的能力和責任心,即使在家工作也能為公司掙到該掙的錢,這比重新找個老師的不確定性和成本更低。
總之,憑著無知無畏的莽,加上一點幸運光環的加持,我開始了快樂的居家辦公生活。
居家后,最顯著的變化是節省時間和精力。
我之前住在朝陽區,公司在海淀區,是個對角線。北京的地鐵,2號線是內環小環線,10號線是外環大環線,我每天上下班,就是從10號線一個角坐到另一個對角。單程一個半小時,往返長達三小時。再加上我是絕對不素顏上班的,上班前化妝就需要4、50分鐘。所以只要我到公司上班,即使什么都不做,要花掉的固定時間就長達四小時。
通勤的累跟有沒有座位沒有關系,光是被迫捱過那漫長的、嘈雜擁擠的、做什么都不合適的三小時,人的精神就已經被消磨掉一半。工作的辛苦,很多時候就在于這些額外消耗的時間和精力。當我把這些都省了,就感覺到一種久違的解脫。
隨之而來的是省錢。我是“服美役”,挺在意職場精神面貌的。即使在大家穿著打扮都很隨意的互聯網公司,我還是堅持每天換衣服、洗頭、化妝,每個月都會有固定的服飾支出。居家辦公后,我直接放飛自我,天天穿著睡衣、趿拉著拖鞋,還有買新衣服的必要嗎?我連bra都不用買。衣服、鞋包、化妝品的錢都省下了。
之前一天坐地鐵要花12塊“巨款”,錢雖然不算多,也還是心疼的,居家后這筆開銷也免了。化用那句“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從未見過光明”來概括,就是“我本可以忍受上班,如果我沒體驗過長期不用化妝、通勤、穿bra的靈魂解放的快樂。”
在公司坐班時,公司有一個個獨立的直播間供大家上課。高峰期的時段,有時很難搶到直播間。在家辦公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無論什么時候都可以從從容容。我的課有三個時段,早上十點到十一點,下午兩點到四點,晚上七點到九點。上完課,其它時間都由自己任意支配。
空閑多了后,生活慢了下來。我領養了一只貓和一只狗,給貓買電動老鼠,給狗買磨牙骨,看它們玩能看一下午。純粹地消磨時間,消磨它們的,也消磨我的。
效率高了,失眠好了
疫情以來,微軟、谷歌等巨頭和部分國內企業都在探索居家或混合辦公的可行性,最近英國試行四天工作制也引發了一些討論。經常有一種論調說:xx性格的人不適合居家辦公,xx可以是拖沓、自律性不高、不會區分工作與生活、沒有時間觀念、不會與人溝通,等等。
對我而言,這些似乎都不是問題。例如,比起“在家加劇了惰性和拖沓”,我倒更愿意相信,人們會為了更大的舒適區和更多的自由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我的工作效率很高,兩小時可以干完一天的工作。但在公司的話,為了看起來有事做、在忙,我會做慢一點,在家我就會很快干完,享受自己的空閑時間。這有點像從大鍋飯到家庭聯產承包制,原來是按工時記工,現在是分田到戶、各負其責,生產力肯定會提高。
根據公司要求,同一科目的老師們需要定期集中備課。但教作文這門課的只有我和領導兩個人,領導沒有時間和我一起備課,也很放心我,偶爾有問題就電話溝通,不必非得碰面。因此我的工作很獨立,不管是編教材,還是備課講課,都是一個人完成。
每天上課,都有好幾千人聽我說話,也會收到反饋,避免了在家辦公和人沒有互動的情況。以前去公司坐班時,我和同事也交流不多,朋友基本上都是在學校或是追星時認識的,主要在線上聯系。也就是說,之前我就過得比較封閉,因此居家后沒有什么不適應。
有時想想,我會慶幸自己的運氣:恰好從事的是網課老師職業,能完全在線上完成工作內容;恰好處于“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狀態,有辭職的底氣來博弈;恰好領導愿意信任我,互聯網公司扁平化的管理讓我不需要面對多層級的阻攔與審視;恰好我不太需要與人對接,不會被沒完沒了的工作群消息煩到寧愿到崗上班。是這些幸運和湊巧,而不是多強的工作能力,讓我能舒服地在家工作。
居家辦公三年來,我多了很多時間看書、看影視劇,尤其喜歡看那種沒有什么實際用處又特別長的書,打發時間。比如400多萬字的《三言二拍》、《神雕俠侶》,還有羅翔的《圓圈正義》。電視劇也看了不少,追完了15季的《犯罪心理》、8季的《權力的游戲》。還在男朋友的推薦下看了從來沒接觸過的動漫,感覺打開了新的世界——很多二十幾年前的動漫,立意甚至比現在的一些影視劇更好。也堅持看《經濟學人》這樣的報刊,想知道外面在發生什么事。

圖|高高的書桌
我以前經常失眠,每天都想:“今天一定要早睡,明天還要早起”,越想越睡不著,越睡不著越焦慮。嚴重的時候,什么助眠手段都試過,褪黑素、睡眠軟糖、睡眠噴霧、蒸汽眼罩……但都沒用,最有效的就是吃安眠藥。
它確實很強效,服用后會困到想去關一下客廳的燈都起不來,啪一下就睡過去了。想來古代電視劇里的蒙汗藥,效果也不過如此吧。但安眠藥的副作用很大,會導致我精神恍惚、無法集中注意力。
居家后,困擾我多年的睡眠問題竟然神奇地不治而愈。不去公司上班,為什么就不焦慮了?我想可能是因為對生活的掌控感增強了。此前生活中那種程式化的設定,對我這種性格懶散的人來說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當我不用再每天擔心遲到,壓力也就消失了。
也有代價
剛開始居家時,每天早上起來,我都會馬上打開電腦,登上釘釘、微信,如果有人找我就及時回復。即使沒有工作,也會坐在電腦前,保持上班的節律。但在缺乏外界約束時,堅持一個好習慣不容易,時間長了后慢慢就“疲”了。現在,我每天有半天時間都躺在床上。別人發信息也不在意,什么時候看見了再回復。
同時我也感覺到,三年來,我對事物的感知變弱了,情緒穩定到近乎遲鈍。
以前看過一些寫自由職業者的文章,都會提到不上班后,能更好地觀察身邊的一切,感受生活的細微美妙,好像打破了隔開人和萬物的一層透明玻璃。但我居家辦公的日子一直伴隨著疫情,就像掀開玻璃后,周遭又起了大霧。加上與外界的接觸少了,感覺和過去的生活隔了很遠,以前覺得開心的事,現在也高興不起來。
往常晚上下課,同事們一起出去吃個燒烤、火鍋,聊聊天,感覺放松愜意。現在和同事朋友很少見面,家長又千叮嚀萬囑咐不要外食,自己做飯又累又麻煩,“吃”這個最簡單的快樂來源都變得觸不可及。
對不少人來說,居家辦公,還意味著收入降低、實際工作時間延長等負面影響。2021年,《自然》子刊Nature Human Behavior刊登過一篇微軟公司居家辦公前后變化的研究論文。分析結果顯示,員工居家辦公后平均每周工作時間延長了10%,且與跨組同事合作的時間減少了25%,影響高質量的創意輸出。
今年4月,智聯招聘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發布了“中國遠程居家辦公發展報告”。參與這項調研的求職者里,有不少人認為居家辦公可能帶來薪酬下降、工作與生活缺乏界限、影響團隊工作效率、缺少與同事的社交互動等弊端。或許,很多工作仍是需要面對面協作的,“見到活生生的人”也是人作為社會性動物的情感和交流“剛需”。
作為一個“例外”,整體而言,我對居家辦公的生活很滿意,但這份舒適不是白來的。就像有人拿時間和健康換錢,我是拿薪資換自由。
我在現在的公司工作了三年多,每年只有固定百分比的漲薪,如果不是因為能居家工作,我早就跳槽了,工資會比現在高出至少一半。有同事周末兩天每天從早八點上課到晚八點,只留一個小時的吃飯時間,收入比我高得多。但我做不到那樣。人只能賺自己認知和能力以內的錢,那種拼命就在我的能力之外。

圖|高高的狗
目前來看,和我同樣能力、學歷的人,比我錢多的沒我事少;比我清閑的,沒我錢多。雖然有“田忌賽馬”之嫌,但這種“不上不下”的中庸之道對我而言剛剛好。
至于以后這種狀態是否會被打破,是否要重新找工作、適應每天打卡的生活,我偶爾也會思考。現在只能先給自己催眠:如果真要重返每天通勤、坐班的日子,雖然會有痛苦,但也會有收入的提高。而兩者是否能相抵,只能交給未來去回答。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真實故事計劃 (ID:zhenshigushi1),作者:李文靜,編輯:羅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