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黄色小视频,国产人妖乱国产精品人妖,国产性天天综合网,台湾佬中文娱乐久久久

習慣性放棄,啥都堅持不下去,怎么辦?

文化教育 3年前 (2022) 虛像
1 0 0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咸魚人生自救指南(ID:Liduoyu01),作者:李多余,頭圖來自: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養成了“半途而廢”的習慣。

  • 稿子寫到一半就不想寫了,告訴自己下次繼續,結果下次要么是覺得話題熱點過了,要么就是想到了新的內容,匆匆寫上兩筆又放下;

  • 做10分鐘的運動,每次8分鐘就會停下來,告訴自己“已經不錯了”,制定好的計劃也只熱情了三天;

  • 一份工作做不到一年一定會換,同事不好啦,工作沒意思啦,看不到上升空間啦,反正理由都很正當,但是落在簡歷上就是“半途而廢”四個字;

  • 想要學的樂器,想要讀的書,甚至是想要刷的劇也都只看了一半就撂下。

就像現在,我剛寫了一兩百字就又想要去寫點別的了。

為什么會這樣?

放棄是如何成為一種習慣的?

這兩年我深刻認識了一個看似簡單但大多數人都沒有真的接受的道理: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行為都是被慣性驅動的。

這里的“大部分”,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全部;這里的“慣性”,也并不是“重復做類似的事”,而是真的會在你大腦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從而影響到生活系統的方方面面,從飲食起居到工作學習。

比如我前面說的那些場景,它們往往并不是孤立發生的,而是同步存在。

無法主動看完一本書的人,很多時候也無法堅持完成一項獨立驅動的工作,我在寫稿半途而廢的狀態中時,往往健身也不會順利,學習只能堅持10分鐘,整理房間的時候也會缺乏耐心。

“算了,就這樣吧?!?/p>

我總是這樣對自己說。

“要收拾的衣服太多了,不如先去刷一會兒B站,過會兒再弄也來得及?!?/p>

也許衣服確實不用一口氣整理完也沒事,但是這種短暫逃避、放棄的操作意識卻會保留下來,在我的大腦中劃過一道慣性軌跡。

就像刷牙、洗臉、表達的習慣一樣,我的大腦也會為此留下一道淺淺的車轍,增加一個名為“逃避”的可選項。

而這種逃避既不需要進行思考,還會在短時間內帶來輕松、快捷、舒適的感覺,大腦就會進一步將其標記為“不錯的選擇”。

——別忘了,大腦是個非常懶惰的器官,最希望的就是你少用腦,多重復,這樣它就可以摸魚了。

因此在第二次遇到類似的場景——比如要收拾行李的時候,你就會同樣停下許多次,一旦需要思考要裝哪雙鞋、要不要多帶一個包、要裝5天還是7天量的藥時,大腦就會遵循上一次的行為軌跡告訴你:

“解決這些問題好麻煩啊,不如去玩一下吧,一會兒再說。”

于是原本只需要1小時就能打包完成的行李,斷斷續續花了一整個晚上才完成。

唰——大腦又沿著那條名叫“半途而廢”的軌道駛過了一次,原本淺淺的車轍變成了一條清晰的小徑。

再接著你需要面對更難的工作了,比如讀完一本專業書,看完一部紀錄片,跳完45分鐘的健身操。這個過程中你會頻頻遇到問題:

有個專業名詞好難理解,不想讀;

紀錄片節奏太慢,看個5分鐘就好想去看個段子視頻;

跳了10分鐘手臂就開始酸了,不如暫停休息一下?

怎么辦?要堅持下去么?

抱歉,此時可能已經由不得你選擇了。

你的大腦大概率會習慣性地下意識選擇放棄,因為它太知道放棄意味著什么了——立刻能夠得到的快樂,不需要動腦的輕松,短暫的滿足感。

比如此刻我卡住了,第一反應不是靜下心來往后寫,而是去聽首歌回來再說。

(抱歉我真的去聽了歌,而且不止一首,聽歌的過程中還打了游戲,擼了貓,和朋友聊了天。這也是為什么這篇稿子拖到了現在才完成的原因之一。)

習慣性放棄,啥都堅持不下去,怎么辦?

大腦從來都是用腳投票的。

如果你能夠擁有系統的視角你就會知道,一切行為都不會是孤立的。

對人沒有耐心的人往往對工作也沒有耐心,對服務員不友善的人遲早也會對朋友不友善。房間凌亂不堪的人往往做事情也效率低下,因為ta的大腦被凌亂的系統占據了太多的資源,很難做到專注——當然,因為極度專注而導致完全不在乎環境從而產生的凌亂不在討論的范圍內,因為后者極其罕見。

順便再說一句,如果你無法讀懂/讀不下去我上面寫的這段長文字,那你平時的思考和表達能力很有可能會比較吃力。因為不閱讀長文字、不對內容進行暫停思考也是一種習慣,并且越來越常見。

而如果此時你放棄讀懂那句話,唰——恭喜,你的大腦又進行了一次“放棄練習”,加深了那道車轍。

由此,在下一次你遇到更難理解的內容時,你會比10秒前的自己要更難堅持讀下去,更容易放棄。如果那是一項必須要完成的工作的話,那你需要為之付出的“意志力”會比之前更多,也就會讓你更辛苦,比別人更難完成。

是的,我猜你此時應該想到了“惡性循序”這四個字。

堅持是一種慣性,負責任是一種慣性,放棄也是一種慣性。

我們常常提到堅持的積累能夠帶來復利的累積,會成就一筆巨大的財富,那么放棄的累積就會帶來“負利”的積累,變成一筆巨大的負債。

我不是想嚇唬你,但是依著大腦強大的惰性和社會諸多的誘惑,負利的積累絕對要比復利的積累快得多得多。

有多快呢?這么說吧,我花了40多天的時間,堅持用刻意練習的方式幫助自己早起,好不容易將生物鐘調整到了5點鐘自然醒來,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和學習的節奏;但是只要2天,甚至只要一個上午,我醒來后不是起床而是按掉鬧鐘,賴床玩手機,不吃早飯,一打開手機就刷短視頻,停止閱讀和運動,不做復盤和時間記錄,原本辛苦建立的一切就會產生裂紋,并且逐步崩塌。

這些微小的事情像細密蔓延的毒液,會一點點將你的意志力瓦解,讓你的大腦不斷臣服于小甜頭,原本有的意志力就會從這些縫隙里漏出去,直到完全喪失對生活的掌控力。

這樣的情況在生活中越來越普遍,漸漸地,哪怕只是對一件小事的“堅持到底”也愈發困難。

而如果你想要跳出惡性循環重新建立起正循環,其難度絕對不亞于在冰天雪地里發動一臺凍了整整一夜的車子。

因為此時被“凍住”的絕不僅僅是一兩個零件,一兩件事情,而是在你大腦里,有一整個系統鏈條都被破壞了。

我絕對不是在嚇唬你。

怎么辦?

兩件事。

從外部來說當然是盡可能減少誘惑,比如斷網,減少手機的物理距離,創造深度工作的空間環境,增加娛樂的難度等等,其核心就是盡可能讓生活“干凈”。

不過如果你嘗試過就會知道,實際的執行并沒有列舉的這么簡單,因為這涉及到另一個系統性的、龐雜的模式搭建,也是我這段時間一直在刻意練習的事情。(具體會在下一篇文章中進行詳細的分享。)

而今天更重要的是通過“內部調整”來調整自己半途而廢的慣性,具體包括三件事:

  • 第一,提高生活的完成度,有意識地通過各方面的微改變來矯正大腦;

  • 第二,開始進行對“堅持”的刻意練習,建立堅持的舒適區;

  • 第三,戒斷自己“放棄”的選項,讓頭腦干凈。

分別來說。

第一,建立系統思維,知道自己需要通過微改變來矯正大腦,從而提高生活的完成度。

如前所述,放棄的慣性是一個系統問題,單純告訴自己“我要堅持到底”“我要每天運動”“我要每天學習1小時”是很難持續下去的,因為這可能只是堅持了一兩件事,但是在生活中還有幾十次放棄的行為在加深大腦的車轍。

如果你真的想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自己變成另一種人,一種只要開始就會做完、不會半途而廢的人。

也就是說,你要從此刻開始切換大腦內的認知,告訴自己:

“我不想再重復放棄了,我想要成為一個能夠把事情完成的人,哪怕是每天起床疊被子、用完東西順手放回去這種小事,我也一定要完成,而不是跳過?!?/strong>

基于這種認知,盡可能去提高你生活中各項事務的完成度,比如:

  • 每天都完成待辦列表(如果完成不了就減少待辦事項,哪怕減到只有一件事也要完成);

  • 吃完飯順手把碗筷洗掉,垃圾扔掉,而不是堆在角落(那就是一種“未完成”的狀態);

  • 用完的東西一定要放回原位,而不是隨手亂丟(這也是“未完成”的狀態);

  • 讀完的書立刻做掉筆記整理的工作,而不是等著“有空再說”;

  • 對接工作的時候有明確的開始和結束,跟對方確認清楚信息,雙方確認進度,而不是迷迷糊糊地“ta以為”“我以為”;

  • 答應了別人的事情不管做與不做都要有個回應,而不是懸空在那兒(看似不重要,實則會在某些微妙的時刻跳出來加深你對自己“是個半途而廢的人”的標簽認知)

  • 花一個周末整理手頭的工作、學習、生活任務,明確哪些需要跟進,哪些可以放棄,跟進的要怎么做,放棄的是否有存檔;

  • 每天睡前思考自己這一天都做了什么,不要評價,只是知道,從而讓自己內心對這一天有一個明確的“結束感”。

甚至只是一鼓作氣收拾完行李,看電影的時候不要中途暫停或者看手機這樣的小事,也同樣可以提高你日常的完成度,從而讓大腦有意識地從習慣性放棄中一點點走出來。

習慣性放棄,啥都堅持不下去,怎么辦?

第二,刻意練習“堅持”,并建立新的舒適區。

如何改掉一個壞習慣?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一個新的、同樣讓你感到舒適的好習慣來代替它。

當我發現自己進入了放棄的負面循環、想要擺爛的時候,我就會有意識的開始一些小的堅持練習,比如:

  • 堅持每天睡前做拉伸(很輕松,而且有助于睡眠);

  • 堅持專注工作45分鐘不看手機(打開電腦的計時器,并且把手機丟遠一點);

  • 堅持跳一場完整的帕梅拉,從頭到尾不休息,不降低難度,盡全力跟上;

  • 堅持看完一個專業紀錄片,全程不跳出,不分心,邊看邊做筆記;

  • 堅持每天都去健身房,哪怕只是去做一個深蹲;

  • 給自己設定一個小任務(比如整理掉微信的收藏夾,寫掉一個被遺忘許久的靈感,練習一首歌/一頁字帖/一個動作100次等等),然后堅持做完。

除此之外還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識地運用小細節練習自己的“堅持力”,比如:

  • 堅持步行到地鐵站,中間不停下來休息;

  • 堅持不秒回信息,而是集中在一個時段回復;

  • 堅持自己的選擇,哪怕這和周圍的人都不一樣。

不用管做這些的結果質量如何,會帶來什么,而是把重點放在“堅持完成”這個行為上,并在過程中觀察自己在遇到問題時想要逃避的意識,與之對話,一旦想要放棄就告訴自己:

“你在做關于堅持的練習,別放棄,哪怕很糟糕也要做下去?!?/strong>

如果事情很難堅持的話那就降低難度,寫不完1000字就每天寫200字,沒辦法運動1小時就運動10分鐘,或者只是下樓走一圈都行。

重點是別停,完成它,哪怕只是一件微小的事。

在練習結束后記錄下來自己堅持的感受,夸夸自己,通過找到并放大練習的新鮮感、自我認同感、完成挑戰后的成就感等,讓大腦知道——“堅持的過程并沒有那么難,而且能夠帶來更多好處”。

用一次次的行為重復來加深這道新的車轍,從而建立一個新的舒適區。

習慣性放棄,啥都堅持不下去,怎么辦?

第三,戒斷自己“放棄”的選項,讓頭腦干凈。

少吃零食最好的辦法不是告訴自己少吃,而是根本不買。

大多數時候我們在做事時,腦內的思考路徑是“我再堅持5分鐘就去玩會兒手機”,或者“我先玩5分鐘再去做事”,但是實際上這兩種思考方式其實都會對自己產生負面干擾。

哪怕你真的能控制在5分鐘內,“玩手機”這個選項也會一直縈繞在你大腦的某個角落,像一塊香噴噴的炸雞一樣作為一個誘惑選項而存在,你必須支付額外的意志力才能對抗它。

一次兩次或許可以,但是如果你習慣于這樣的路徑,你的大腦就總會被占據一塊地方,不僅會浪費你本就不多的注意力,還會頻繁消耗額外的意志力去頻頻啟動自己。

舉個不太精準但是很直觀的例子,就像出軌只有0次和無數次一樣,有些事一旦有了種子,就遲早會發生。

所以最好的辦法不是面對誘惑自我克制,而是根本不要把它列為可選項,根本不要預設轉移注意力的選項。

決定做某事就只是做某事,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完成它”上,讓頭腦干干凈凈。

比如堅持完成一組運動,那么在完成前只要關注動作是否標準,呼吸是否保持節奏。而不要去想“我要不休息一下”“我能完成么?”“彈幕里的人好好笑不行我要停下笑一會兒”;

堅持45分鐘專注工作,那么在鬧鐘響起之前就只關注這45分鐘里要做的事,還剩下多少時間。而不要去想“今天工作了45分鐘,晚上我要獎勵自己吃個炸雞”“一直坐著不好吧我要不要站起來運動一下”“或許看個視頻放松一下能讓我思維更活躍”。

不要去想,不要思考,不要提供選項。

如果有類似的念頭冒出來就快速搖頭把它甩開,如果是有價值的干擾思考那就快速把它記在本子上或者電腦上,不要擠占大腦的容量。

相信我,當你的事情完成、練習結束后,你的大腦和身體都會自然而然地安排你去進行休息,根本不需要你浪費注意力去分心思考。

習慣性放棄,啥都堅持不下去,怎么辦?

(如果放新垣結衣、劉亦菲或者楊洋在身邊的話,任誰也無法專注工作吧)

最后,解釋一下自己很久沒有更新的原因。

說真的,并不是沒有寫東西,恰恰相反,是因為每天都有大量的靈感、思考、對話可寫,反而都寫到一半就擱置了。

看著越來越多只寫了一半的稿子,打開A寫了兩筆,遇到了卡殼的地方,又打開B去寫,結果就是一整天下來看似忙碌,但卻什么都沒完成。

于是在一次次放棄中逐漸形成了慣性,進而導致運動擺爛,學習停滯,閱讀也敷衍潦草。

越是完成度低,就越想要用輕松的事情去逃避,完成度就會越來越低。

對自己越來越失望,又因為拖延而對產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就更加難以開始。

所以,在本周內寫完這篇推文就是我的練習。

不論長度、質量是否滿意,先寫完一篇,再寫一篇,再寫一篇,在這樣持續的完成中清空大腦的負擔,才能夠讓自己有追求質量和更多輸出的可能性。

如果讀到這篇文章的你也正處于同樣的負面循環中的話,那就請從此刻開始,提高生活的完成度,進行堅持的練習,并且別再想東想西了!?。?/p>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咸魚人生自救指南(ID:Liduoyu01),作者:李多余

版權聲明:虛像 發表于 2022年7月8日 am12:26。
轉載請注明:習慣性放棄,啥都堅持不下去,怎么辦? | 快導航網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定县| 新营市| 龙井市| 扎兰屯市| 那曲县| 辽中县| 富顺县| 西充县| 高台县| 奇台县| 凤翔县| 合阳县| 崇礼县| 灵寿县| 绍兴市| 淳化县| 白城市| 永平县| 巴楚县| 濮阳县| 泸水县| 塔城市| 庄浪县| 错那县| 南昌市| 丰都县| 襄汾县| 盐山县| 万全县| 于田县| 安新县| 娱乐| 临泽县| 永泰县| 宣城市| 涿鹿县| 冕宁县| 金溪县| 天祝| 萝北县| 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