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龍承菲,編輯:周亞波,頭圖來自:《花兒與少年》
萬眾矚目的《花兒與少年》新一季開播,卻因為“無聊”登上熱搜。
從第一期表現來看,被認為是“大家長”的張凱麗主動放權,拿下領隊職責的楊冪八面玲瓏,其余的成員也以服從安排為主,即使在用餐環節有不少嘉賓都不適應張凱麗放大量醋的炒菜方式,也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在第一天見面的晚上,所有嘉賓就要圍在飯桌旁唱“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但在“房車事件”成為經典、“花學”被各大娛樂社區奉為內娛綜藝最經典段落之一的當下,觀眾對《花兒與少年》新一季的期待,似乎本身就帶有“希望從中看到沖突”的預期。

《花兒與少年》
縱觀近年來綜藝的發展,有觀眾會惋惜像“花學”那樣的經典真人秀橋段再也不可能出現,如今的節目似乎變得越來越平和,連說唱綜藝的走向,都變得“peace&love”起來。
一部分觀眾用“綜藝越來越無聊”表達著不滿,但也有觀眾認為,此前這些容易引起爭議的畫面,很多和“惡剪”“劇本”息息相關,容易導向節目組惡意炒作——綜藝中的沖突和戲劇性,成為了勸退這部分觀眾的一道門檻。
遙想當年,《花兒與少年》第二季播出時,“明星旅行真人秀”這種形式尚處于蠻荒時期,而以分析這季節目各種名場面的“花學”,成了觀眾與節目本身互動的一種藍本。
時過境遷,7年以后,不僅節目類型已經不算新鮮,氛圍也和當初有了極大的變化。
當下綜藝“撕不起來”的現狀,似乎總在告訴觀眾:“時代變了。”
綜藝“變了”,但沒有繼續“變下去”
《花兒與少年》第一季播出的時候,內娛綜藝從歐美真人秀模式走出,將目光轉向文化傳統一衣帶水的東亞日韓。

世紀之初,綜藝節目尚未打開思路,衛視旅游節目承擔著“展現祖國大好河山”的職能,但《三峽傳說》等旅游節目的科普性質更強,真人秀品類幾乎是空白。
在第一個十年,無論是《快樂大本營》等以游戲環節為主的節目,還是《中國達人秀》《超級女聲》等選秀競演,均以棚內節目為主。
2013年被稱為綜藝的“版權引進之年”。藝恩數據顯示,2013年版權引進的季播綜藝節目數量全面超過了衛視原創綜藝。脫胎自韓版節目的《爸爸去哪兒》一炮走紅,把綜藝錄制現場拉出了攝影棚。
“明星結伴出游”式的戶外真人秀也順勢而起。網絡娛樂論壇的高速發展也給了這類節目最好的話題平臺——內娛的綜藝導演很早就摸到了“劇情式真人秀”的流量密碼,同年選秀節目都讓選手入駐城堡、用70多個攝像頭全天候實況直播,戶外真人秀自然更離不開全方位的鏡頭追蹤,一些層層包裝的明星,開始泄露一些本性的“真實”。
另一方面,此時的旅游綜藝常常給出諸多的規則限制,明星嘉賓們組成的旅行團面對有限的經費只能精打細算,很容易滋生沖突與矛盾。
《花兒與少年》的經典,一方面源自于對觀眾窺私欲的滿足,一方面也是當年全新的綜藝模式,給了爭議與沖突發生的土壤。

等到2017年,發力的網綜為綜藝領域帶來了新的“活水”。《中國有嘻哈》被認為是國內第一檔“劇情式真人秀競演網綜”,說唱競演是節目的看點,也是劇情發展的載體。
“競爭”自帶火藥味,劇情式真人秀需要呈現的人物群像,也少不了爭議與沖突。種種因素之下,《中國有嘻哈》爆紅,并至今被不少觀眾認為是內娛最精彩的劇情式真人秀節目。
不過,另一類綜藝的出現,讓重視“矛盾交匯”的一貫思路得到了挑戰。
幾乎是同一時期,“慢綜藝”這一品類在韓國走紅,逐漸被引渡至國內。它需要給觀眾提供療愈、提供身心放松的氛圍感。
《向往的生活》成為了這條道路的代表,證明了國內觀眾接受了這個“新鮮物種”。
但是,慢綜藝與焦慮、沖突幾乎完全相悖。《親愛的客棧》曾經在第三季大刀闊斧地加入職場和競爭元素,結果被網友詬病過分內卷,豆瓣評分由前兩季的6分上下驟降為3.7分。

長視頻平臺對綜藝的主導權,恰好與綜藝節目的演化共享了時間線。長視頻取代電視臺,觀眾的分化開始加劇,純治愈系的綜藝很容易導向觀感上的“清湯寡水”,能吸引足夠多固定的觀眾,但總是離全民爆款有點遠。綜藝的制作團隊們夾在其中,只能試圖尋求一個平衡,或者就只能提高邀請明星的級別。
戶外真人秀和劇情式真人秀網綜引入內娛的兩個節點,催生了“撕”得精彩的綜藝畫面,但經歷了向歐美和日韓學習的兩個階段之后,內娛綜藝的模式創新,卻走向了相對停滯,轉而繼續順應分眾趨勢,走向“賽道創新”。
這種創新是有益的,但在綜藝整體市場不盡如人意的前提下,有著熱議度的、引發全民討論的綜藝的制造,難度卻在增加。
更何況,即便綜藝導演、編劇們對綜藝的機制、熱點的制造愈發成熟,但這種刻畫也需要承載的土壤,在模式上找不到創新的方向,也會影響到賽道的創新,整體上更加劇了綜藝缺乏新意的觀感。
明星“卸下偽裝”,又裝了回去
綜藝節目本身的創新陷入停滯,明星本身在綜藝的位置,近些年也發生了變化。
今年春天,斯琴高娃的“羊胎素”梗、海清“你是我的神”名場面重新占據討論,成為內娛風靡一時的老梗復興典范。
原因無他,觀眾樂于捕捉明星的尷尬瞬間與火藥味暗流涌動的畫面。
而早年間的明星留下了無數珍貴素材,甚至翻閱最早使用社交平臺的明星們,也經常發現精彩的“真性情言論”:王俊凱被作業壓到喘不過氣,吳京稱呼段奕宏“死鬼”,那英“最煩裝X的人”現在還在金句表情包界廣為流傳。
這種定律在綜藝領域同樣適用。《花兒與少年》經典的“房車帳篷選擇題”,藝人們就不知道畫面會完整流出,流露出的真實人格對觀眾來說格外“可貴”。《五十公里桃花塢2》之所以能夠形成“塢學”,本質也與宋丹丹在節目里穩定地展現“真實自我”有關。

王傳君被稱為打破“塢學”第一人
但是,這類嘉賓如今幾乎“可遇不可求”,明星在綜藝節目里承擔的角色,也隨著時代發展有了變化。
“黑紅”曾經是一種博出位的方法,在社交平臺早期,明星們似乎也能在輿論場上活得更加怡然自得,想說啥說啥。
但如今,已經是一個明星發微博都要交由工作室審核、撰寫文案的時代,經紀團隊對于藝人的言行“管理”更是已經形成了一套方案。
孟子義一度被指在《一年級》里頂撞前輩、沒有演員素養,于是登上《五十公里桃花塢》第一季之前,經紀人曾經反復叮囑她“不要作”——互為表里的是,社交媒體一面嫌棄明星不說人話,一面開始施加更加嚴格的審視。
不是所有團隊都有把握在公關上“力挽狂瀾”,稍有不慎很容易“玩火自焚”,有時候,早點計劃規避風險,才是正事兒。
另一方面,在這個演變過程當中,藝人在綜藝錄制當中的“話語權”,也是逐漸提高的。
坐擁龐大粉絲的流量明星,一度是娛樂圈所有內容形態追逐的對象,直到現在,綜藝的選角都需要考慮有流量坐鎮,既為了保證收視和話題,也能借助粉絲宣傳、清理負面輿論的能量。因此,在經紀團隊秉持謹慎態度的當下,明星們在節目中呈現的形象,幾乎都會遭到雙方的協商和一定程度的控制。
更何況,早年真人秀對于不少明星來說仍是陌生又新鮮的事物,而國內真人秀發展了近十年時間,積累了無數的素材,足夠讓明星們溫習補課,把握應該以何種人設和形象出現在鏡頭前才會收到好評的訣竅。
《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二季播出后,就有不少觀眾認為第二季的“姐姐”們看了第一季節目,在盡力避免“被罵”,所以容易導向平淡與無聊。

陳小紜回應浪姐2爭議
同時,職業GAGMAN的缺失,和藝人對于綜藝的“態度”,也容易致使節目的精彩程度降低。
專業的綜藝咖能夠造梗、活躍氣氛,如果藝人之間產生矛盾,還能以幽默的方式巧妙化解,節目的重心自然會不動聲色地轉移,讓節目即使不“撕”起來也足夠吸引觀眾。
觀眾想看沖突,但不是傻子
“時代變了”的最后一環,自然是隨著真人秀發展,標準有所拔高的觀眾們。
綜藝大多會有環節和規則的限制,在這類設置下一旦出現與預想中不同的突發情況,嘉賓很容易走向被焦慮環繞的局面,自然容易引發沖突,但是,有些沖突本是可以避免的。
以這一季《花兒與少年》為例,先導片花了大量的篇幅介紹參與的明星們大多是“露營小白”,幾乎所有人都在節目組準備的露營帳篷搭建環節碰壁,第一期里的核心沖突是因為第二天丁程鑫有線上考試,所有人要在下午一點前趕到下一個地點。

節目中嘉賓手忙腳亂收拾行李仍然趕不上時間、只能讓要考試的丁程鑫先行出發,本質上全員早起就能夠避免這個問題,讓丁程鑫在房車里完成考試、等到他考完再全員出發也是一種方案,以至于之后劉敏濤情緒突然崩潰,觀眾自然很難共情。
但是,在同為露營題材的韓綜《機智的露營生活》里,即使只有柳演錫一個人有露營經驗,嘉賓們在準備環節的剪輯也更傾向于娛樂向,不會特意渲染焦慮,明星嘉賓們在參與錄制之前也會和節目組討論節目的內容,不會存在漫長的抱怨搭帳篷、做準備困難的環節。
更重要的是,觀眾沒那么“慣著”明星了。在部分藝人的日薪、偷稅漏稅均成為熱門話題之后,觀眾對于他們在綜藝節目里表現的要求標準也提得更高了。
與此同時,觀眾對于真人秀“劇本”的認知與懷疑,也越來越在意。
2015年,有博主提出《中國好聲音》某一位選手唱歌時,導師那英的造型“一會是直發一會是卷發”,直指節目組可能存在“黑幕”,當時這條微博還被王思聰轉發:“真人秀本來就是按照劇本演的啊。”

現如今,真人秀有劇本對觀眾來說已經不再是秘密。即便有大量綜藝導演和編劇都曾告訴毒眸,節目不存在劇本、很多是嘉賓在當時情境下的真情流露,但觀眾仍然會更傾向于將節目中的沖突直接解讀成劇本,甚至每年選秀播出后,都會有大量網友圍繞人物成長線、矛盾沖突等劇情展開“拿到了哪種劇本”的熱烈討論。
在“可能存在劇本”的認知下,觀眾一方面對綜藝中的爭議片段津津樂道,《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季開播時,就有不少觀眾摩拳擦掌地準備看女明星們怎么在節目里“撕”起來,一方面一旦發生沖突,觀眾又容易將其視為節目組的炒作。
更何況,將剪輯的核心聚焦于嘉賓之間的矛盾,在觀眾之間的風評原本就是兩面的。
早年間不少湖南衛視的言情劇,會在預告片里將人物關系剪得直白且糾纏,剪輯風格已經自成一派,甚至到現在B站、抖音等平臺還會有《用湖南衛視預告打開XXX》的二次創作剪輯,但是這種風格也會被不少觀眾批評為狗血爛俗,實際是用矛盾吸引觀眾眼球,內容質量卻不堪一提。
而且,這種過度地展現沖突和矛盾、吸引觀眾眼球的方式,不符合正確的價值導向,確實存在內容風險。像《桃花塢》這類既能展現矛盾沖突,又在社會輿論當中保持安全的,其實非常難得,也有一定的運氣加持。

從毒眸日常觀察到的評論看,觀眾對綜藝節目尤其是真人秀當中的“沖突劇情”仍然保持著超高期待。
然而,真人秀已經發展了這么多年,觀眾也看過無數的套路,“撕不撕”早已經不是觀眾評判的唯一標準,有沖突也得“精彩”、值得玩味才行。
畢竟誰也不想被“不好看”的綜藝節目欺騙,去當他們網絡社區維持熱度的工具人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龍承菲,編輯:周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