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斷、理還亂的,
除了離愁,
充電線絕對數得上。

手機、平板電腦、電子閱讀器、數碼相機、
耳機和耳麥、便攜游戲機
和便攜音箱等電子設備,
多想像大餅卷一切那樣,
一根線充一切,
如今,夢想已經不遙遠了。
歐盟將統一充電接口,
USB Type-C 的機會來了!
近日,
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代表達成一致,
同意到 2024 年,
統一歐盟區域內所有便攜式電子設備
充電接口為 USB Type-C。
USB Type-C 接口
根據新規定,
消費者每次購買新的電子產品時,
將不再需要不同的充電器和充電線,
同一套充電器和線材可用于
不同的中小型便攜電子設備。
無論制造商是哪家,
都必須配備 USB Type-C 充電接口。
歐洲議會當天發布的公報說,
這項臨時協議為一些電子設備
確立了單一的充電解決方案,
旨在使產品更具可持續性,減少電子垃圾,
并讓消費者的生活更便利。
該協議可使更多充電器得以重復利用,
從而每年節省高達 2.5 億歐元
(約合 2.7 億美元)。
據歐盟委員會估計,
廢棄和未使用的充電器
每年會產生約 1.1 萬噸電子垃圾。

蘋果封閉生態遭遇挑戰,
妥協還是堅持自我?
對于這一新規,業內人士普遍認為,
受到影響最大的,
將是依然在使用 Lightning 接口的蘋果公司。
蘋果公司的 Lightning 接口
和 USB Type-C 接口
歐盟立法者之所以選擇 USB-C 接口
而不是蘋果專有的 Lightning 生態系統,
主要是因為它的開放性。
蘋果擁有一個成熟但受控的
iPhone 配件網絡。
根據其 MFi(全稱為 Made for iPhone/iPod/iPad)認證計劃,
配件制造商的硬件必須獲得蘋果的批準。
這一認證計劃使蘋果的配件銷售
賺得盆滿缽滿。
去年 11 月,蘋果致信歐盟委員會,
表達了對這一要求的反對。
該公司表示:" 我們仍然擔心,
僅強制一種類型充電器的嚴格監管
會扼殺而不是鼓勵技術創新,
這反過來會為歐洲和世界各地的消費者
帶來不利影響。"
歐盟否認這種情況,
并表示將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而更新立法。

不過,蘋果的態度正在逐漸軟化。
此前一段時間,
該公司已經在部分 Mac 和 iPad 型號中
使用了 USB-C 標準,
并且正在測試更換 Lightning 接口的
iPhone 機型。
此外,歐洲議會公報還指出,
對支持快速充電的設備充電速度也要統一,
讓用戶可使用任何兼容的充電器
以相同的速度為設備充電。
國內手機廠商推出的主流機型
均已切換為 Type-C 接口
說了這么多,
歐洲的事兒,跟咱們有關系嗎?
先來介紹一個詞:布魯塞爾效應。
指歐盟憑借市場力量
將歐盟標準變成全球標準。
分析人士認為,
如果蘋果和類似的公司開始在全球范圍內
向單一類型的充電連接器邁進,
這將又是 " 布魯塞爾效應 " 的
另一個有力例證。
事實上,
截至目前,
國內手機廠商推出的主流機型
均已切換為 Type-C 接口。
標準統一不論是從使用便利性上
還是環保上,
都是大勢所趨。
2022 年 1 月 6 日,
工信部答復全國政協委員
" 統一智能電子設備充電器標準端口 " 提案稱,
隨著充電 / 數據接口以及充電技術的
快速迭代,
當前智能終端市場形成了
以 USB-C 接口為主,
多種接口及充電技術并存的格局。
正如提案中所述,用戶更換設備后,
原有充電器、數據線大多閑置,
造成巨大浪費。
大力推進充電接口、技術融合,
有利于降低電子垃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答復介紹了已經開展的工作,
包括研制相關標準,
為規范電子設備充電接口提供標準支撐,
從充電器的接口類型、性能、安全方面
對充電器提出規范要求。
推動廢棄電器電子回收利用等。

我國或率先實現
快充領域充電標準的統一
我國的手機快充技術標準化
也在不斷推進。
近幾年來,國產手機廠商在推出新機時,
都會配備最新的快充充電器和線材,
快充效率也成為手機的重要賣點之一。
然而,
不同廠家的快充充電器
都設定了特定的私有協議,
無法為其他品牌的手機進行快充,
只能慢充。
這就導致消費者手頭上的充電器越來越多,
快充體驗卻常常打折扣。

為了解決各企業快充技術互不兼容的問題,
由工信部指導制定的
《移動終端融合快速充電技術規范》
《移動終端融合快速充電測試方法》
兩項標準先后出臺,
多家手機企業、芯片企業共同參與,
為后續相關國家標準研制奠定基礎。

業內人士認為,
相較 Lightning 和 Micro USB 等接口
只能支持 20w-30w 左右的快充方案,
目前國內手機廠商通用的 Type-C 接口,
按照相關協議,能夠支持更高的快充效率,
最快可達 240w 左右,
可以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快充體驗。

華安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胡楊:
" 安卓系 " 的這些快充,
未來充電協議標準的統一會是大勢所趨。
消費者也會對新的體驗功能
持更開放的態度,
如果可以讓充電體驗提升一個臺階,
消費者的支付意愿會更高。
未來,
我國或在快充領域
率先實現充電標準的統一。
(編輯 陳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