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安徽合肥有女子在社交媒體發布自己訂婚宴的照片,被部分網友謠傳為 " 會所技師 "。目前,當事人已搜集證據報警,警方已受理,正在調查處理中。
" 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 ",這些年我們見證過不少謠言才上熱搜,就被真相打臉。有些人以為頂著個網名,就可以污言碎語、胡亂造謠。正如有網友評論這部分人:他們哪里是網友,明明是被告。
造謠者之所以為所欲為,在于他們深知,最終愿意把他們變為被告的當事人并不多。不少人網上被潑了臟水選擇忍氣吞聲,始于 " 氣了 ",終于 " 算了 "。造謠成本太低,維權又太耗時間精力,這才讓造謠者肆無忌憚,讓謠言有了 " 勃勃生機 "。
還記得杭州女子取快遞被造謠成出軌快遞小哥的事件嗎?從 2020 年 7 月案發到 8 月當事人吳小姐報警,再到 2021 年 4 月 30 日宣判兩被告人犯誹謗罪,判一緩二,一場官司足足耗了十個月。其間,吳小姐被公司勸退,被醫生確診為 " 抑郁狀態 ",甚至連她男朋友的工作也丟了。誹謗者以為是開玩笑,但對當事人的傷害很大,造成社會影響也極壞。法庭上吳小姐拒絕了被告的道歉,認為 " 如果是有誠意的道歉,那來得太晚了 "。要給勇于維權的吳小姐們點個贊,是她們一邊修復著傷口,一邊用行動證明,那些誹謗者不是 " 口嗨 ",而是犯罪。
謠言止于智者,也會止于時間的洗滌,但若要讓謠言戛然而止,還是要用好法律武器,提高 " 造謠 " 成本。一方面,當事人發現有造謠行為,先別急著掐架,也別忍氣吞聲,可以先按照平臺的舉報規則要求刪除相關信息,同時注意收集和保存證據,進一步尋求法律幫助,讓造謠者接受法律的嚴懲。另一方面,作為傳播中介的平臺,別因一點流量之利,而給謠言行傳播之便。傳播和發布平臺應當履行監管責任,積極主動治理謠言,對造謠者該禁言的禁言,該封號的封號。
現代快報 + 評論員 荼白
(編輯 蔣文嘉)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d7d64b9e780bf92c001a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