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湖南邵陽學院引進博士一事引發社會關注,該校擬 " 引進 "23 名海外博士,其中 22 名屬于該校工作人員 " 畢業返校 ",1 名屬于 " 校外引進 "。這 23 名博士均畢業于菲律賓亞當森大學,學習時間只有兩年 4 個月。然而引進這些博士的待遇卻可謂優厚:平均每名博士生引進花費 84.4 萬元,合計 1800 多萬元。
斥巨資引進 23 名 " 菲律賓博士 ",基本都還是自己學校選拔出來的教師,這番操作讓人驚掉下巴。7 月 24 日,湖南省教育廳發布《關于邵陽學院引進博士有關情況的通報》。通報稱,邵陽學院沒有結合學院發展實際科學制訂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在博士人才引進等方面存在不當做法。省教育廳已責成邵陽學院糾正不當做法。已對學院黨委書記彭希林同志給予免職處理。
是師資提升還是學歷注水?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如今,很多學校為了提升整體質量,會高薪聘請博士來當老師。與此同時,學校的博士數量越多,越可以說明學校的師資強大,所以高水平人才對一所高校至關重要。但培養高水平人才,從來都不是出國簡單鍍個金就完事兒了,而是要經過規范、嚴謹的學術訓練。鉆空子、抄近道、刷成績,自欺欺人地批量制造海外 " 速成 " 博士,學校的賬面成績一下是好看了許多,至于教學水平提升、教師質量是否得到了提高,卻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想壯大學校,應有腳踏實地的規劃,在學術上做大做強、逐步提升吸引力,而不是無腦引進 " 水博士 "。這種荒唐的做法根本就是一種急功近利的體現,想通過 " 刷數據 " 來糊弄有關部門、糊弄學生來獲得利益。如此這般,高等教育的意義何在?教育從來就需要腳踏實地,邵陽學院事件也提醒著每一位教育從業者,不要被功名利益蒙蔽了雙眼,不要玩學歷注水這樣的把戲了。
現代快報 + 評論員 槿色涼秋
(編輯 陳海靜)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de55a99e780bf92c001b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