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片酬,總能引發熱議。
某爽 208 萬的日薪,已經成為內娛熱梗。
而前不久,一份好萊塢演員薪酬榜曝光。
榜單前列的幾位中國觀眾的老朋友,都手握破億的天價片酬。

單位:百萬美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位列榜首的阿湯哥。
如今年過六十,依然寶刀不老。
憑借《壯志凌云 2:獨行俠》至少賺得1 億美元。
斷層第一,毫無懸念。

不同于內娛天價片酬的噓聲一片。
這則新聞得到的反饋,大都是「當之無愧」的肯定。

畢竟,他的演藝生涯確實稱得上「高危」。
高空跳傘、高樓跑酷、徒手扒飛機 ……
許多高難度特技表演,都不用替身,不靠特效,親自上陣。
這次更是駕駛戰斗機來了波空中炫技。
活活把自己打造成了奇觀。

也正因如此,阿湯哥總能以一己之力扛起票房。
并且靠著票房分成,打拼出了不摻水分的「天價片酬」。
心生佩服的同時,魚叔也注意到了一個問題。
像這樣擁有絕對票房號召力的演員,已經斷代了。
許多新生代演員在脫離頂級 IP 的加持后,都難以獨當一面。
正像網友感慨的,「好萊塢后繼無人。」

其實何止好萊塢,內娛也是如此。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現象背后的根源。
湯姆 · 克魯斯的票房號召力,一直是有目共睹的。
在超級英雄大行其道的時代,老派特工片《碟中諜》系列依然屹立不倒。
全球票房超過 35 億美元。
20 多年來口碑穩中有升,堪稱業界良心。
而這離不開應接不暇的高能名場面。
在 828 米的迪拜高樓表面攀爬、擺蕩。

1500 米高空扒飛機,機翼跑酷。

25000 英尺高空跳傘。

不是超級英雄,勝似超級英雄。
就當影迷們都在打趣「阿湯哥下一部是不是要上天」時。
他的確不負眾望,沖上云霄。
別人飆車,飆船。
他在《壯志凌云 2》里飆戰斗機。
炸出了票房年冠。

傲人的票房成績背后,都是玩命式的付出。
拍攝《碟 6》飛躍樓頂的戲份時,阿湯哥的落點出現了偏差。
足部重重撞上結實的混凝土,導致腳踝骨折。


其實他一落地就知道自己骨折了。
但還是堅持拍完了鏡頭。
事后上訪談節目提到此事,只是一笑而過。

同樣,《碟 5》中 1500 米的高空扒飛機 20 分鐘,《碟 2》中幾千英尺之上的絕壁攀巖。
稍有失誤,可能就會粉身碎骨。

《最后的武士》中,阿湯哥與日本武士近身搏斗時,還險些被砍中脖子斷了頭。

其實當時好萊塢的 CG 技術已經很成熟了。
但他依然堅持實拍,而且不斷挑戰新的難度。
原因其實很簡單,即對動作戲的熱愛,對電影的敬意。

圖源 |《京華時報》采訪
想當年,我們也曾有過這樣的動作巨星。
成龍,是唯一一個上過好萊塢高薪榜的中國演員。
同樣是以精彩的動作片征服了海內外觀眾。

與像湯姆 · 克魯斯的高端酷炫路線有所不同。
成龍更擅長飾演正義感爆棚的小人物,在街頭巷尾拳打腳踢,并給角色賦予了更多喜劇色彩。
但一樣的是他們不惜搏命拍戲的敬業程度。
他也很少使用替身,不少危險動作都親自出場,為達到理想效果,常常遍體鱗傷。
拍《龍兄虎弟》時,摔破了腦袋,只能用金屬板鑲嵌,右耳的聽力也受到永久性損傷。

其實,從前國內的影視環境中,并不缺這種拼命三郎的勁頭。
無論咖位大小、戲份多少、顏值高下。
大多演員都將戲放在首位,為角色流血流汗也被視為尋常。
楊紫瓊拍《警察故事 3》時,跳車過程中發生意外,造成多處骨折。
拍《阿金的故事》時,從 30 多米的高空墜下,折斷 3 根肋骨,近乎癱瘓。

飾演反派的配角,也同樣盡心竭力。
計春華在電影《方世玉》中,沒有任何防護,硬生生挨揍,被李連杰打了 100 多拳。
讓他渾身疼痛難忍,事后休整了好久才緩過來。
但也因此,成就了功夫片中最經典的一幕。

如今,技術的進步給演員提供了一張安全網。
特效、替身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
拳拳到肉,荷爾蒙爆棚的徒手對打場面越來越少。
借助于特效的槍擊、爆破甚至「法術」的宏大場面越來越多。

就像漫威系列的打斗場景,完全依靠頂尖的制作團隊。
采用 CG 技術,在綠幕中拍攝演員的活動。
后期再將外景素材與綠幕內景合成。
因此,演員都有安全的環境保障。

技術的迭代升級和演員環境的安全保障,自然不是壞事。
但同時,這種改變帶來的問題也無法忽視。
一方面,動作戲沒有以前那樣過癮。
特效的發達,也反過來促成了特效泛濫的現象。
本來講求拳拳到肉的動作片,也開始用特效撐場面。
但在想象力層面,又遠遠不及《黑客帝國》的「子彈時間」。
反倒把動作戲做成了雞肋。

阿湯哥在采訪中,不止一次提到過自己堅持實拍的原因。
因為動作的真實感,是特效無法替代的。
也恰恰是真實感,成就了動作電影最原始的震撼力。

就拿《壯志凌云 2》的飆飛機戲來說。
遠景鏡頭,靠特效也可以做到逼真的觀感。
但演員在駕駛艙中的特寫鏡頭,面部肌肉在 G 力作用下拉扯的效果,是特效無法 100% 還原的。
而正是這樣的細節,給觀眾最強烈的代入感,跟著角色一起興奮、緊張,腎上腺素飆升。


另一方面,武戲的力道,直接影響了文戲的感染力。
這在內娛體現得最為徹底。
以前,演員親自上陣,可以徹底融入角色,情感的表達也就更容易自然落地。
但如今,替身、技術代替了體驗和思考。
會影響演員對角色的深入理解,對情感的得當表達。

更嚴重的是,就連文戲也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替身。
以時間不夠為理由,很多遠景、特寫鏡頭,都可以交給替身。
不像港片輝煌時期,元華、錢嘉樂等「武替」也有不小知名度,也能以過硬的實力和演員平起平坐,最終自己也打下一片天地。

如今很多年輕演員的替身,完全是默默無聞的工具人,接手主演不屑于拍的鏡頭。
發展到極端的,更有摳圖、換臉等離譜操作。

演員的門檻降低,可替代性增強。
整個市場向資本嚴重傾斜。
這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當下好萊塢為何造不出新巨星。
去年上映的《混沌行走》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兩位主演分別是漫威捧出來的荷蘭弟,和星戰捧出來的黛西 · 雷德利。
成本高達 1.25 億美元,然而,全球票房僅 2600 萬。
口碑更是撲街,各大平臺打出不及格。
外媒直言「比起明星,觀眾更在乎 IP」。

電影票房越來越依賴于 IP、資本。
真正有票房號召力的影壇新星,幾乎絕跡。

從拼命三郎到技術托底。
動作片演員的改變,只是行業變化的一小部分。
也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
影視環境的今非昔比,演員個人魅力的消減,必然還有資金、運作周期等其他復雜因素的影響。

但時隔幾十年后,阿湯哥依然一呼百應的影響力。
其實正說明了在快餐化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拼命三郎。
不只是表面上敢于親自上陣,受傷受苦的膽量。
更重要的是愿意為角色犧牲一切的敬業精神。
在所選擇的領域能做到極致的職業追求。

片酬榜單上的其他幾個演員,也和阿湯哥一樣實至名歸。
即使不在動作片里搏命,敬業的態度卻并無二致。
至今被很多中國觀眾記得,也正是因為塑造了很多深入人心的電影角色。
小李子以神顏揚名,后來不斷拓寬戲路,不惜自毀形象。
其實也是在不斷挑戰自己的演藝極限。

史皇在銀幕上給觀眾留下的積極、正面又極具感染力的形象,離不開他對角色的精心打磨。
無論插科打諢,還是似水溫情,都演繹得入情入理,真實可信。
所以在主流商業大片中,他幾乎很少失手。

雖說票房并非衡量演員的唯一標準,但也不可否認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觀眾的認可度。
只有在之前的作品中積攢了足夠多的信賴,才會因為一個演員就選擇一部電影。
可如今,這樣的演員越來越少了。
偶像包袱越來越重,角色適配性不斷遭吐槽。
個人扛起票房的電影也越來越少,為了收割票房的拼盤電影大行其道。

尤其在粉絲經濟的作用下,整個影視生態都變得畸形。
兩極分化越來越明顯。
很多出道即巔峰的演員,安享著流量的紅利,放棄了能力的打磨,失去了對作品的精耕細作。
卻又占據頂流的位置,坐享各種資源,讓真正有能力、肯實干的底層演員遲遲難以出頭。
最終結果就是,演員發揮不穩,影片受干擾因素過多,票房成了一門玄學。

像湯姆 · 克魯斯、成龍這種,既有票房號召力,又能讓人心服口服的國民偶像已經絕跡。
連偶像這個詞本身,似乎都成了實力的反義詞。
名不配位成了行業常態。
才有了當下觀眾對天價薪酬的激憤情緒。

市場不是沒有眼睛。
數據可以造假,體驗卻無法更改。
票房的號召力不是源于被捧上高臺的浮名。
而是篤志好學的進取心,深得人心的作品。
不該讓觀眾的期許,敗給虛假的生意。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6a63cb15ec077682294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