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臨安的易大伯(化名)今年 60 歲,有一個困擾了他 10 多年的難言之隱:只要一吃東西,下巴便會突然鼓起一個 " 包 ",且脹痛難忍,但是過段時間這個 " 包 " 又會自動消失,反反復復,令他煩惱不堪。

易大伯說,一開始只是感覺進食時有不適感,但近年來開始出現反復劇烈脹痛。他曾多次到當地衛生院抗感染治療后,有過好轉,卻還是反復發作。
于是,易大伯來到臨安區第一人民醫院口腔科就診。檢查后予超聲提示:右側頜下腺導管內異常回聲,考慮頜下腺導管結石,頜下腺慢性炎癥改變。

CT 檢查提示右側舌下腺及頜下腺導管走行區域類圓形高密度影,考慮結石
經結合病史、專科檢查及輔助檢查分析診斷為頜下腺導管結石伴感染。臨安一院口腔科予易大伯進行了口腔內行右側頜下腺導管切開取石術,取出一大小直徑約 7mm 的結石。術后腫痛癥狀消失,術后復查患者口內頜下腺導管可見通暢,涎液分泌正常。

取出的結石
頸部也會長結石?
在大多人的印象中,結石一般常見于腎結石、尿路結石、膽囊結石,可是頸部器官同樣也會出現結石。
原來,人體的下巴下方長著一對分泌唾液的器官,醫學上稱為 " 頜下腺 "。它們產生的唾液大約占口腔唾液量的 60%。這些唾液通過頜下腺附屬的導管分泌到口腔當中,參與我們日常的口腔生理活動。

由于各種解剖和理化因素的作用,部分人群的頜下腺及其附屬導管容易形成結石,進而影響唾液的正常分泌。唾液的滯留不僅會引起口腔及面部腫脹,而且極易導致感染的發生。
唾液腺結石病因目前并不明確。它的來源可能與口腔內唾液滯留、異物、炎癥以及機體鈣磷代謝失調有關。好發于 20-40 歲的中青年,涎石大者導致唾液排出困難,表現為進食時腺體腫大,患者自覺脹感及疼痛,有時疼痛劇烈,呈針刺樣,稱 " 涎絞痛 "。停止進食后數分鐘至幾小時,癥狀消失。嚴重者持續時間長,甚至不能完全消退。
如何治療頜下腺結石?
保守治療
對很小的導管結石可以食酸性食物,促進唾液分泌,有望自行排出。
手術取除結石
適用于結石位于頜下腺導管前段者(下頜第二磨牙之前),頜下腺無反復感染,腺體尚未纖維化者,可直接手術或采用涎腺內鏡取除結石。
頜下腺切除術
適用于以上方法無法取出的結石,以及反復發作的頜下腺炎導致腺體纖維化,已失去攝取及分泌功能者。
如何預防此類疾病?
預防此類疾病,要做到以下三點:
1. 多飲水是關鍵,可以預防涎石形成。
2. 有涎腺導管阻塞癥狀時,可進食酸性藥物及水果,促使唾液分泌,小的涎石有概率會自行排出。
3. 注意對下頜下腺導管的保護,加強口腔衛生。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b1c379e780bf92c001d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