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Sir 開始癡迷起 " 電音 " 了。
哎!想不到吧!
每天在上班的路上,只要 Sir 一戴上耳機,就感覺自己走路帶風。
BGM 一放,誰都攔不住。

一開始,同事推薦 " 電子 " 這類型的音樂。
Sir 是拒絕的。
" 電音,80 后都知道,《西游記》開頭的啾啾啾就是。"

同事白了 Sir 一眼,說 " 是對,但不完全對 "。
" 是迪斯科舞廳的動次打次嘛,廖凡那樣。"

同事投來了宛如看智障的眼神,不想再說半句話。
" 難道是喊麥?‘一人我飲酒醉,醉把佳人 ...... ’ "
"SSSSSTOP......"

說罷,他給 Sir 扔了一個節目鏈接,點進去的第一集。
Sir 這下,又長見識了——
超感星電音

01
真吐槽
垂類文化綜藝難做,之前也有不少前車之鑒,但,《超感星電音》(下簡稱《超感星》)在這個時候還是選擇另辟蹊徑。
確實有點倔。
什么是電音,可能有許多音樂小白,還是停留在大門外。
放心。
這個綜藝基本零門檻。
最大的一個優點——
科普性強。
啥是電音?
別整太多專業術語,Sir 用最簡單的概(bai)念(du)告訴你,就是用電子樂器以及電子音樂技術制作的音樂。
所以,不論在《西游記》里聽到的音樂還是在迪斯科聽到的音樂,都歸為 " 電音 "。
在 " 電子音樂 " 的分類下,可謂百花齊放——
從 1900 年出現電子音樂,再到 1960 年開始發展出各種流派,再到 1980 年開始又出現了不同流派之下的支線。
如果要細數,有上百種組合。

△ 圖片出自 https://music.ishkur.com/ 網站
要在這樣 " 浩瀚 " 的音樂風格與素材庫里,去進行一個廣義上的 " 電音 " 的比賽。
它本來就是需要節目組有大量對于 " 電子音樂 " 知識量的儲備。
再次放心。
節目已經替觀眾詳細拆分了。
舉個例子。
其中的一位爭議比較大的參賽制作人 Mousse 木斯,一首《起舞》獲得在場 5 位嘉賓拍燈。
他這首作品的風格是在 2008 年左右出現的,從雷鬼頓(Reggaeton)里演化出來的一種自帶拉丁風格的蒙巴頓舞曲(Moombahton),節奏感強,旋律帶著濃郁的異域風情,與來自新疆的木斯,在氣質上完美契合。

節目不僅僅將這首歌曲的兩個曲風都標了出來。
在嘉賓評論這首歌時,也以備注的方式,解釋了什么是雷鬼頓音樂。

《超感星》幾乎是一種老師畫重點的方式在做節目。
什么是 Hard-Trap?什么是 House?什么是 Techno?
你聽到所有音樂的風格,都會通過花字告訴你。



這對于像 Sir 這樣臉皮薄的音樂小白。
不僅學會了許多 " 電音 " 的專業術語,也對自己喜歡什么樣風格的音樂有了一定的判斷。
門檻不高,一下就能邁進去。
除此之外,冷門音綜的另外一大看點,是看" 人 "。
沒有虛假的 " 商業吹捧 ",才能最大程度還原選手真實的個性。
《超感星》是真敢給啊。
節目組一開始就讓每個人坐在大教室里聽別人的歌,并且打分排名。
有強顏歡笑的;
有心里暗暗說 " 垃圾 " 的;
也有不知道對方在干嘛的。



就算是一邊看著參賽選手在上臺演出。
也不耽誤臺下的吐槽。


撕得好,撕得再狠些。
甚至,當一位曾經登上百大 Dj 榜單的選手出現在節目現場時。
直接就有選手吐槽——
" 這個排行就是騙外行。"
" 拿出百大 DJ 這事兒來,你就是已經輸給金錢了。"




對參賽選手,毫不留情。
對評審也沒留多少面子。
作為年輕歌手,從小就以電子音樂為音樂制作、演唱方向的劉柏辛,在電音圈子里備受關注。
開場就被掛在墻上的 " 電音小子 " 價她:電音濃度 90%。
而音樂劇演員的阿云嘎,與電音八竿子打不著,所以也就只有 8% 的電音基因。


別看這只是一個初評。
在接下來的游戲規則里," 電量 " 有著直接的作用。
終于說說重頭戲。
《超感星》玩法足夠新奇。
節目邀請了流行音樂小天后張靚穎、音樂劇扛把子阿云嘎、rapper 歌手彈殼、電音小仙女劉柏辛、炸場女王劉雨昕和 INOT1 成員之一的米卡。
6 人電量小隊,音樂風格各有千秋," 電量 " 也不一樣。
節目里有這樣一個環節,每組學員聽完嘉賓演唱后,可以自由轉換組別。
挑選更適合自己風格的歌手。

六組歌手演唱完畢后,人數最多的一組,獲得相應的電量分。
最后,在參賽選手選擇自己想要合作的歌手之后。
毫不意外,阿云嘎最后一名。

這也太欺負人了?
并不。
這種 " 不公平 ",反而在告訴觀眾,這個游戲就是要讓嘉賓的 " 特權 " 徹底瓦解。
它幾乎抹平了嘉賓與選手的差距,去掉 " 明星 " 身上的光環。
直接,用技術開戰。
02
真性情
許多音樂綜藝里,觀眾看到的都是 " 對立面 "。
歌手與歌手之間的競爭;
嘉賓與選手之間的 " 選擇 " 與 " 被選擇 " 的關系。
《超感星》不同。
第一集的標題,非常明顯了。

歌手,與參賽選手是搭檔,互相選擇,彼此成就的關系:
參賽選手即將會成為這六位歌手的未來制作人,他們可以優先挑選自己想要合作的歌手。
接著,是歌手考量匹配自己合適的制作人,和自己駕馭的音樂風格。
在這個節目里,講究的 "Feat.(合作共創)"。
互相選擇,match 最合適的搭檔。
才是這個節目的本質。

說得再再直白一些。
在節目里,電音制作選手選擇一個適合自己風格的人聲(vocal)與歌手共同創作出新穎、有突破性的音樂作品。
(并非所有電音都需要 vocal 的存在。)
如何讓這些舊歌 " 破圈 "。
創作出與之前風格不同的音樂,對于音樂人來說,還是一種非常有挑戰性的。
而,歌手對于曲風的把握,也很重要。
得找到有合適自己的音樂,找到與自己品味相似的制作人。
這是個 " 雙贏 " 的節目。

所以,這種 " 選擇 ",要么走量,要么走心。
走 " 電 " 量,很簡單。
全場歌手可以通過電量 " 買 " 下自己最喜歡的制作人,也有的,是價高者得。
所以,在搶人的過程中,總能看到 " 哄抬物價 " 的場面。
讓對方以更高的價格收買選手 " 人心 "。
別說,這樣的商業斗爭,還挺好玩。


但,這種 " 價高者得 " 的并非是 " 買賣 " 制作人。
而是在這,能憑自己本事漲身價。
歌手們出高價求合作權,反而是對這些制作人的鼓勵和認可。
有本事的,自然貴。

這個規則在張靚穎身上發揮到了最大化。
在阿云嘎身上完全行不通。
那下面的操作,只能走心。
比如 Ziggy 陳宙粼上場。
以一首《漁光曲》打動臺下歌手,她宛如詩意一般的歌詞,又帶著如森林小女巫般的靈動,征服了阿云嘎與劉柏辛。
一開始劉柏辛出價格 500 電量,阿云嘎加碼,出 1000 電。


張靚穎是嫌看熱鬧不怕事大。
又追加 200 電量。

怎么辦?
喜歡制作人是加錢拿下,還是就此放棄?
那就得看他到底誠心不誠心。
制作人 Ziggy 先給阿云嘎了個臺階——
你就算是一塊錢我都跟你走。

阿云嘎琢磨了一會,用 " 電量 " 說話。
" 面兒給你整得足足的!"


沒錢只能靠人心。
最老實的嘎子哥,也成為全場最有心的人。
在他的戰隊里,有一個超強組合," 火星電臺 "。
在江湖上,與他們合作的,是陳奕迅、楊乃文、黃莉雅、周迅這樣的卡司。
相當于拿到火星電臺,比賽基本穩了。
而在制作人自主選擇環節,火星選擇阿云嘎也是因為曾經有過一次非常愉快的合作。
所以,決定這一次在新的節目上,也再合作,敘敘舊。


但,到了阿云嘎搶人時,手里只剩只有 2300 電。
怎么留住老戰友不被別人高價搶走?
在所有人都比他要價高時,為了證明自己的誠意。
阿云嘎一把 All in。
還欠了彈殼 500 的外債。


不僅在電量上,安排足足的。
還在誠意上,給得滿滿的。
這才是,真正想要合作的態度,也是一種全新的歌手與制作人所搭建的關系。
彼此之間互相尊重。
才會有真東西。
03
真音樂
作為垂類音樂綜藝,《超感星》還是離不開一個字—— " 爆 "。

怎么爆呢?
真能爆么?
畢竟,音樂綜藝已經許久沒有出圈的爆款了。
面對現在的音綜,我們不得不面臨幾個尷尬的問題——
舊瓶裝舊酒。
第一屆《中國好聲音》過去 10 年,再沒第二個像它那樣,全民瘋迷的音樂綜藝。
觀眾嫌毫無新意。
那就多挖些 " 天馬行空 " 的東西。
歌手 PK 太簡單,那就找制作人來上節目;制作人挖完了,那就讓歌手戴上面具,包裝成猜謎游戲;圈內都猜了個遍,那就專注垂直領域,嘻哈,樂隊,港樂……都搞一遍。
新 idea 都挖沒了。
音綜又遇到了第二個問題。
青黃不接。
許多音樂綜藝都進入 " 出道即巔峰 " 的尷尬境地,因為,確實沒人了。
挖到底,還有什么?
終于,華語音樂進入挖無可挖的" 考古潮 "。
接下來的事情我們都熟了——
《星星點燈》改編成 disco、Rap、甜美女團風,即使如此,還是面目全非。
真正能在夾縫中 " 爆 " 開流量的。
必須得是從人設到舞蹈,一比一還原的無害化少女情歌。
音綜的未來就到此為止了嗎?
有些人還不想認命。
音樂人在努力堅持、維護著內心不被毀滅的信仰。
《超感星》里,有一個名叫 " 粵發囂張 " 的電音組合帶來的一首《WORLDWIDE》。
Sir 對那段直白到赤裸的歌詞印象深刻:
" 我要出廣東歌,這編曲你做不做,他說不做,唱廣東話沒前途。我立刻掛他電話。"
做廣東歌不易,有這份心不易,堅持下去也更是不易。

《超感星》里,這樣的年輕人還有很多。
Sir 再舉個例子吧。
第一輪制作人與歌手的合作,張靚穎與 Corsak 胡夢周改編《畫心》這首老歌。
合作得如何?
張靚穎直接拋出一句話——
人不傷是不會成長的。

演唱之后,胡夢周也如實與主持人說,拿到這首歌時是絕望的," 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改。"
可以看出,制作人與歌手在創作中,產生了非常大的沖突。
甚至從采訪花絮里,Sir 都看出了丟丟尷尬摳手,和假臉賠笑的氣氛。

但,結果如何?
這首歌在張靚穎的演唱下,它依舊空靈。
可在胡夢周的配合下,這首歌里插入了另一條主旋律,不論是高八度還是低八度的旋律進行,都讓這首歌在背景音樂里有了內容。
好在,不論如何去修改。
他們還是能完美在同一個頻段里,獲得了共鳴。
這也正是音樂的魅力。
它擁有著無限的可能和遐想,更多的,是在作品完成后,獲得無上的成就感。


Sir 雖然不如專業電音樂迷那般了解電音,也無法用過深的專業知識去評價《超感星》合格與否。
但,在此,Sir 還是看到難能可貴的一角。
音樂綜藝的最終目的,并非那些眼花繚亂的花架子。
最本質的,還是開拓不同種類下的更好聽的音樂。
做出更多的可能性,做到初心還在。
去繁從簡,大音希聲,才是音樂本質。
《超感星》是否會有 " 爆 "," 出圈 " 的未來,Sir 無法預料。
Sir 只是相信它做好了第一步。
讓音樂人去做音樂,去嘗試更多可能。
讓曼妙的音符,帶我們雙腳離地,心向遠方。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小田不讓切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e8a4d8e9f091c9c42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