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月 7 日下午,《譚談交通》主持人譚喬傳出一則《聲明》,也帶來了他與成都市廣播電視臺就節目版權事宜和解的消息。聲明稱,當事雙方進行了良好溝通,此后《譚談交通》視頻將基于公益普法、安全宣傳等目的繼續在各平臺傳播,也尊重廣大網友的合理 " 二創 "" 二傳 "。這 " 和為貴 " 一幕,令人欣慰。
7 月 10 日晚,四川成都《譚談交通》的主持人譚喬發布微博稱,《譚談交通》被全面下線,并可能面臨數千萬的巨額賠償。其后,7 月 11 日,成都市廣播電視臺就《譚談交通》節目著作權發布聲明稱:成都市廣播電視臺為《譚談交通》節目的著作權人。節目于 2018 年 5 月停止更新,譚喬于 2021 年 8 月辭去公職。成都市廣播電視臺有權對網絡上未經許可發布《譚談交通》相關視頻的行為進行依法維權。不存在對個人 " 索賠千萬 " 的情況。雙方就相關命題你來我往," 掐 " 了許久,未分勝負, 但這場沖出網絡空間的 " 戰爭 " 還是給了網友以不爽的觀感。
按照成都市電視臺提供的數據,一個停更 4 年多的節目,影響力幾何?怕是早就沒有當年的 " 喧嘩 " 了吧?在這種情況下,譚喬憑借網絡平臺,逐步將昔日的 " 譚談 " 帶回公眾視線中,將這個失落已久的品牌帶熱,這本身也是好事,總比讓這個來之不易的節目就此沉陷于 " 故紙堆 " 中好吧?
老實說,在這個時候宣稱 " 著作權 ",并向這個為了節目付出過汗水與才華的前警官 " 開戰 ",無論如何都令人遺憾。
當然,版權事宜,任何時候都容不得怠慢,誰都沒有權利在版權的問題上跑偏。正如現代快報所發評論《" 譚談交通 " 事件發出版權新警示》所指出的:不論如何,這一事件都在提醒人們,版權事大,需要謹慎、細致對待——誰能想到,《譚談交通》在創作之初從未簽訂過任何合同協議,其后竟觸發諸多難題?
不過,作為昔日的合作伙伴、并肩戰斗的 " 戰友 ",以侵犯版權為由撕破臉,不僅導致雙輸局面,還傳導出兄弟鬩墻的哀怨氛圍。這不是人們想要看到的結果。既然網友依然喜歡看譚喬,喜歡看《譚談交通》的那些 " 段子 " ——多年前火遍全網的某些 " 橋段 " 在網絡上 " 翻紅 " 便是明證——不如放下敵意,放下成見,一起賦予一個特色品牌新的生命力。
媒體記者注意到,隨著《聲明》的發布,此前顯示為 " 因版權方投訴,暫時無法觀看 " 的節目視頻已恢復訪問,其中譚喬個人賬號上傳的《二仙橋傳說起源》播放量已突破 2170 萬。這充分說明合作共贏的意義:不只是市場前景可觀,更在人心深處展現了交通普法文化的經久魅力。
" 去二仙橋又可以走成華大道了 ",譚喬的這句俏皮話,呼應了多少記憶,多少情義!
現代快報評論員 貳拾柒號
(編輯 吳嫣然)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04d019e780bf92c001e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