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 Android 還是 iOS 這一購買時手機可謂長盛不衰的命題前,無論 Android 陣營拿出了強大的快充、影像,以及各種奇思妙想的設計,iOS 幾乎只需用一句 " 我們有更好的隱私保護、更純凈的使用體驗 ",往往就能終結一場辯論。沒錯,相比于 Android,得益于蘋果多年來持之以恒的投入,iOS 在數據安全、隱私保護,乃至使用過程中的便捷性和用戶友好性,都不是目前 Android 所能比擬的。

然而最近的一則傳言,則可能會讓 iOS 在這一方面的優勢打折了。日前,知名 " 蘋果問題專家 "Mark Gurman 在 Power On 節目中提及,據蘋果廣告平臺副總裁 Todd Teresi 透露,蘋果的目標是將這部分(廣告)的年收入提高三倍。再加上蘋果方面已開始在地圖 APP 中測試搜索廣告,因此還有爆料稱未來其或將會把廣告業務推向諸如圖書、播客、新聞、股票等官方應用。
但在目前,來自蘋果官方的原生廣告極為有限,僅僅只在 App Store、Apple News 和 " 股市 "APP 上才會出現其個性化廣告。其中,由于國內用戶使用 Apple News 及股市應用的頻率不高,再加上作為官方搜索競價廣告是面向開發者、且僅出現在 App Store 搜索頁,所以用戶在 iOS 中往往很難感知到蘋果官方的廣告,而這也是許多國內用戶認為 iOS 無廣告的核心原因。

事實上,蘋果在過去很多年里不做 iOS 的廣告,是因為有著慘痛的歷史教訓。蘋果的廣告業務并非始于 2016 年的 App Store 搜索廣告(Apple Search Ads),而是早在 2010 年、也就是喬布斯還在領導蘋果時推出的 "iAd",當年蘋果方面曾以 2.7 億美元收購了手機廣告商 Quattro Wireless,并在發布 iOS 4 時推出了自己這一廣告業務。

iAd 允許商家在移動應用中嵌入動態廣告,目的是在應用內流暢顯示廣告、而不是將用戶從應用推向獨立網頁,并且開發者能夠獲得 60% 的廣告收入。彼時,喬布斯曾信心滿滿的在 WWDC 上開發者許諾了一個美好的未來,并且在 2010 年下半年,宣稱拿到了花旗、聯合利華、AT&T、香奈兒、通用電氣、百思買和迪斯尼等一眾大牌承諾的 iAd,將獲得美國移動廣告市場 48% 的市場份額。
然而事與愿違,由于蘋果方面對于 iAD 的限制過多,導致后續廣告主 " 移情別戀 ",這一業務并未運行太長時間就被關閉。顯然 "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iAd 的失利讓蘋果在此后的幾年里再也沒有嘗試過賣廣告,反而開始限制廣告內容的出現。
不過在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營收壓力時,即使當年有著 iAD 的前車之鑒,蘋果方面也只能選擇將廣告這一立竿見影的盈利渠道重新撿起來。

不久前,蘋果方面發布了 2022 財年第三季度財報。其中顯示,由于 iPhone 業務的逆勢增長,其第三季度實現營收 830 億美元、同比增長 8.6%,但實現凈利潤為 194.42 億美元、同比下降 10.59%。而具體業務上來說,除了 iPhone 一枝獨秀外,Mac、iPad,以及智能穿戴業務均為同比負增長,甚至于軟件服務業務的增速也僅為歷史最低點。
要知道,如今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進入衰退期。此前根據 Canalys 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22 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減少至 2.87 億臺、同比減少 9%,是此次疫情爆發以來的最低水平," 市場需求驟降 " 儼然已經成為了慣性。并且在不同機構的調研報告中也表明,全球消費者的換機周期已經越拉越長。所以在面對愈發佛系的消費者時,iPhone 未來的增長壓力同樣是十分巨大的。

即便目前蘋果在高端市場勢如破竹,但智能手機行業整體陷入乏力的大勢卻很難在短時間里扭轉,所以要繼續維持增長,廣告或許就是個不錯的選擇。更何況,蘋果方面此前就已經為全面上線廣告業務做好了準備工作。在 iOS 14 上推出 " 應用追蹤透明度(ATT)" 功能后,IDFA 將從默認開啟變成了使用時都需彈出用戶許可對話框,用戶可以自己選擇 " 允許追蹤 " 或 " 不允許 "。
蘋果 CEO 庫克當時的說法是,希望 ATT 功能可以實現這樣的效果,那就是任何 APP 都應當讓用戶明確知曉享受這些服務時,被收集了哪些隱私信息,而是否提供隱私信息換取服務則應交給用戶自己決定。事實證明,ATT 功能效果好的出奇,甚至直接讓 Meta、谷歌等一眾第三方數字廣告平臺在 iOS 生態里遭遇了史無前例的挫折。

如今個性化廣告的實施基礎是用戶數據,沒有用戶數據也就沒有了精準的用戶畫像,自然更談不上針對用戶顯示特定廣告的效果。當絕大多數用戶不再允許第三方 APP 追蹤后,蘋果用 ATT 功能儼然已經在 iOS 生態內拉開了自己個性化廣告與第三方廣告的效果。
相比于第三方應用,蘋果的官方應用自然是不受 ATT 功能約束的,蘋果的說法是其廣告系統 " 不會跨越其他公司旗下的應用和網站來追蹤用戶 "。針對蘋果的廣告,用戶可以關閉廣告個性化功能,但是其依然會使用運營商身份、設備類型和閱讀內容等數據來投放廣告。對于廣告商而言,第三方廣告平臺與蘋果對于用戶數據的掌握顯然有著質的區別,這也使得蘋果的競爭優勢變得非常明顯。

盡管一直以來 iOS 都是以更為純凈清爽的體驗著稱,少到用戶幾乎難以注意的廣告,也是相當多消費者選擇 iOS 而非 Android 的重要原因。并且得益于蘋果近年來對于用戶隱私的保護,iOS 用戶在與廣告斗智斗勇方面遠遜于 Android 用戶。所以可想而知,一旦蘋果方面在各官方應用中上線廣告業務,廣告主必然會揮舞著鈔票而來。
但還有一個問題,如今手機廠商、特別是國內廠商的現狀是在硬件方面幾乎不掙錢,以此營造出產品超高的性價比,再通過互聯網模色彩濃厚的后向收費模式盈利,這也是手機廠商得以維持較低硬件利潤率的關鍵,同時也是廣告無孔不入的原因。而這一點,許多 Android 用戶是心知肚明的。

而用戶對廣告的吐槽歸吐槽、千方百計關閉廣告也是真的,但真要問是否愿意用手機價格提升的代價來換取廣告消失,或許大量消費者是不愿意的。君不見,魅族方面去年在魅族 18 系列上提出的 " 零廣告、零推送、零預裝 ",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消費者與廠商在經過了多年的博弈后,已經讓 Android 用戶接受了這一邏輯,但如果 iOS 也同樣遍地是廣告,是不是會降低 iPhone 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力呢?
所以如果這一傳言屬實,那就是蘋果要拿此前立好的人設來變現了,但因此降低 iPhone 的市場競爭力、甚至可能導致銷量的下降,蘋果真的會這么干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b4fac8e9f09790a120d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