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的原產地在在拉丁美洲的安第斯高原地區。人工栽培土豆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土豆主要生產國有中國、俄羅斯、印度、烏克蘭、美國等,我國是世界土豆總產最多的國家。

馬鈴薯又名洋山芋、洋芋頭、香山芋、洋番芋、山洋芋、陽芋、地蛋、土豆等(山西大同一帶也稱為山藥)。在南方一些省份,也叫“冬薯”,因為常在收割完秋季水稻后,在冬季種植。馬鈴薯在不同國度,名稱稱謂也不一樣,如美國稱愛爾蘭豆薯、俄羅斯稱荷蘭薯、法國稱地蘋果、德國稱地梨、意大利稱地豆、秘魯稱巴巴等。土豆與小麥、稻谷、玉米、高粱并稱為世界五大作物。

土豆于明朝末年傳入中國的,據說是華僑從東南亞一帶引進的。我國有關土豆的記載最早是出現在明朝末年,土豆在明朝萬歷年間屬于漂洋過海傳到中國,在當時屬于難得一見的稀罕之物,僅有達官顯貴方能享用,千千萬萬的普通老百姓并無此等口福。
明清之際,土豆的栽種技術提升,產量不斷提高,開始向平常百姓的餐桌靠攏。特別是在清朝建立后,政府取締了明代皇室的蔬菜供應系統,供應皇室視為菜戶已轉向普通農民,各種作物的種子及培育方法也不再是機密了。于是,土豆向全國各地大規模地傳播開來。
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是甘肅定西市、寧夏固原市、西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黑龍江省是中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使甘肅省定西市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馬鈴薯最佳適種區之一。
甘肅省定西市已成為全國馬鈴薯三大主產區之一和全國最大的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全國重要的商品薯生產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被譽為“中國馬鈴薯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