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在今天正式官宣
即將發布的 Mate50 Pro 支持可變光圈設計

其實,這事也不算新鮮,畢竟我們好久之前就已經知道華為公示了可變光圈的技術專利,并且我們在前兩天泄漏的 Mate50 Pro 真機照中,也見到了采用可變光圈設計的鏡頭模組。

事實上,可變光圈的技術在手機行業并不是第一次出現——早在塞班智能機時代,諾基亞 N73 就帶來了 F/2.8、F/5.6 可變光圈,到了 2009 年的諾基亞 N86 還實現了 F/2.4、F/3.2、F/4.8 三擋光圈可調。

智能手機上出現可變光圈的出現,應該能追溯到 2018 年初的三星 Galxay S9 系列上,三星帶來了可變光圈技術,允許手機主攝的光圈在 F/1.5 和 F/2.4 之間切換。

隨后可變光圈的設計在三星 S 和 Note 系列旗艦的一大賣點,延續到了 Note 9、S10、Note 10,直到 S20 系列,三星最終放棄了可變光圈的實驗。他們認為,在移動端應該充分發揮小尺寸圖像傳感器的優勢,而不是模仿專業的拍照設備加入可變光圈。

說完兩家國際大廠,國內廠商也試水過可變光圈的設計——跟三星首發同年的 2018 年 8 月,OPPO 在 R17 Pro 上也帶來了可變光圈,同樣是 F/1.5 和 F/2.4 兩擋調節,可惜 OPPO 也沒能將可變光圈堅持下去,伴隨著 R 系列一起走向了終結。

雖然三星和 OPPO 都沒能將可變光圈持續迭代下去,但不乏新入局者。去年發布的索尼 Xperia Pro-I,就在 "1 英寸" 大底之上,加上了 F/2.0、F/4.0 可變光圈。

從 2006 到 2022
這 16 年間這么多廠商前赴后繼的
投入可變光圈的陣營
那手機為什么要用可變光圈呢?
我們知道,相機鏡頭組的光圈越大,進的光也越多,理論上畫面越純凈,但邊緣畫面的劣化也越嚴重。隨著移動端相機傳感器尺寸越來越大,光圈也被設計的越來越大,雖然帶來了更短的快門時間、更好的虛化,但也讓成像畫面的邊緣解析力下降,帶來了諸如邊緣失光、像場扭曲、色散等問題。

而目前已曝光信息結合傳聞來看,華為 Mate50 Pro 的可變光圈采用了 6 葉片結構,可以實現 F1.4-F4 兩擋調節,也就是說Mate50 Pro 能夠兼顧暗光環境下的進光量和正常光線下的快門時間。

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開 F/1.4 大光圈,優先保證畫面亮度、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下,開 F/4.0 光圈優先保持解析力均勻性。如此來看索尼 IMX766 主攝在華為 F/1.4-F/4.0 可變光圈的加持下,應該能有超越其他廠商 IMX766 的表現,值得期待一下。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0f6a298e9f092e982dccf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