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存對 DIY 玩家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硬件了,即使是新手玩家都能對內存的容量、頻率、時序等參數有一定了解。在實際的裝機過程中,有的玩家以為把內存隨便插到主板上能點亮就行,或者直接插滿 4 條內存追求性能,但不合理的內存插法可能會限制性能的發揮甚至影響平臺的穩定性," 插滿 " 也不代表性能就好。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正確的內存安裝姿勢。

為什么內存插法有講究
我們都知道,當 CPU 要運行某個程序時,就要先把程序從硬盤調用到內存里面,CPU 再和內存進行數據交換。這主要是因為 CPU 的速度比硬盤快得多,如果讓 CPU 直接運行硬盤中的程序,那硬盤的速度會成為性能瓶頸,為了確保 CPU 的高效工作,就需要一個性能更強的數據暫存區—內存。別看當前頂級 PCIe 4.0 SSD 的讀寫速度已經達到 7000MB/s 以上,比 DDR2 400 內存都快。但這只是順序讀寫性能,而 CPU 需要運行的程序和數據是不確定的,這就要求非常強的隨機讀寫性能和并發 IO 性能,并且由于它還要和 CPU 進行數據交換,還必須做到極低的延遲,因此只有內存才能充當數據暫存區的角色。

高帶寬和低延遲的特性使得內存只能使用并行總線,但并行總線對抗干擾和校驗的要求很高,CPU 是通過物理方式也就是電路訪問內存進行數據交換的。如果我們了解一下 CPU 的針腳定義,就可以發現無論是 Intel 還是 AMD CPU 的內存插槽,都布置在與內存相關的針腳一側,縮短內存與 CPU 之間的距離是降低延遲和傳輸損失最直接的優化方式。

但是大家在查看主板說明書時,可能會發現很多主板都推薦將內存條裝在 2、4 插槽上,而不是離 CPU 更近的 1、3 插槽。這是因為多通道內存插槽為了實現高速并行,就要遵循數據信號等長布線的原則,理論上每個內存插槽到 CPU 的距離都應該相等。但通過甩線工藝來保證線路等長的方法受到材料科學、電感分布等限制,不同的主板有不同的布線方案,而布線方案的差異才是內存最佳插法的決定因素。
3 種主流的內存布線方案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主板內存與 CPU 相連的線路結構設計是十分重要的,那么不同內存布線方案之間究竟有什么區別呢?目前消費級的酷睿和銳龍 CPU 都支持雙通道內存技術,CPU 內部集成兩個內存控制器,每個控制器控制一個內存通道。根據每個內存通道對應的 DIMM 插槽(內存插槽)數量,分為 1 DPC 和 2 DPC。1 DPC ( DIMM Per Channel ) 意思是每個通道只做 1 個內存插槽。同理,2 DPC 即為每個內存通道對應 2 個內存插槽。
直連:1 DPC 也叫做直連布線方案,是直接從 CPU 布線連接到內存插槽上,這種布線方案常見于只有兩條內存插槽的 ITX 主板以及高端的超頻主板上(大部分內存超頻的世界紀錄用的就是這類主板)。這種布線的好處是數據可以直接通往各自通道的內存,使內存能獲得最優的電氣性能和最少的信號干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使用技嘉 AB350N-Gaming WIFI 的 ITX 主板,能輕松超到 DDR4 4600MHz 的內存頻率,這在 4 內存槽的 B350 主板上是很難實現的。
T-Type:2 DPC 布線方案被廣泛使用在 4 內存槽的消費級主板上,2 DPC 又分為 T-Type ( T-Topology ) 和 D-Type ( Daisy Chain ) 方案。T-Type 布線方案是同一內存通道從處理器插座引線出來,分別連接兩條內存插槽,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并聯布線。T-Type 布線的特點是能盡可能的保證同一內存通道中,兩根插槽到達 CPU 的物理距離等長,從而減小信號延遲差異。理論上采用 T-Type 布線的主板插入四條內存時,能獲得最好的電氣性能。缺點是僅插入兩條內存時,空著的內存插槽殘線就變成接收干擾的 " 天線 ",反而降低了電氣性能。
D-Type:由于 T-Type 在只插兩條內存時對性能影響較大,而大多數玩家受制于預算并不會購買 4 條內存,與其追求插滿的性能表現,不如退而求其次兼顧主流玩家。現在主流主板都采用 D-Type 布線方案,也叫菊花鏈。菊花鏈的布局方式是從處理器插座直接引線到第一個內存槽上,再由 1 內存槽直連 2 內存槽,3、4 內存槽同理,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串聯布線。菊花鏈布線的優勢是當插入 2、4 內存槽時就能實現最好的電氣性能,但當 4 條內存都插滿時,同一通道內的內存到達 CPU 的物理距離不同,會產生延遲干擾。
具體到雙條內存的插法上,采用 T-Type 布線方案的主板,如果只插 1、3 插槽,信號會向左進行一次折返,這種折返是會產生干擾和損耗,2、4 插槽雖然同樣有 T-Type 布線方案的殘線影響,但少了折返損耗,電氣性能依然更好。而菊花鏈布線就更好理解了,插 2、4 插槽時沒有殘線干擾,信號直通內存。而在安裝單條內存時,也優先選擇更靠近 CPU 但不會產生殘線的 2 插槽。當然,這只是普遍的規律,在實際的裝機過程中最好參考主板說明書。
這里再教大家一個分辨 4 內存插槽的老主板內存布線方案的技巧:去官網主板的介紹頁面,詳細參數中一般會有內存兼容表(QVL),如果頻率最高幾檔的是插滿 4 根,那就是 T-Type,反之 2 根的就是菊花鏈。

不同內存插法的性能實戰研究
當我們了解 T-Type 和菊花鏈內存布線的特性以后,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大多數主板廠商推薦將內存條裝在 2、4 插槽上了。但大家可能依然對不同內存插法的性能表現沒有具體的概念,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接下來我們就進行實際測試來驗證。本次測試平臺所使用的主板為 ROG MAXIMUS Z690 HERO,采用目前主流主板的菊花鏈內存布線方案。測試內存是 4 條宇瞻 NOX 暗黑女神 DDR5 5200 內存。
測試平臺
處理器:Intel 酷睿 i9 12900K
內存:宇瞻 NOX 暗黑女神 DDR5 5200 16GB×4
主板:ROG MAXIMUS Z690 HERO
顯卡:ROG STRIX RTX3090 O24G
硬盤:WD_BLACK SN850 1TB
電源:ROG 雷神 1200W
操作系統:Windows 11 專業版
本次測試分為頻率和內存延遲測試,默認打開內存 XMP1 設定,首先我們將內存安裝到理論性能最差的 1、3 插槽,發現只有把頻率降低至 4400MHz 時才能開機。2、4 插槽和內存插滿時都能跑到 5200MHz,但在默認參數下,內存插滿時并不能直接提升頻率到 5200Mz 以上。
接著我們以 4400MHz 為基準,使用 AIDA64 分別對三種內存插法進行測試,每種插法進行 4 次測試并記錄下延遲表現。可以看到在同一運行頻率下,1、3 插槽的表現是最差的,平均延遲達到 90ns,4 條內存插滿時的延遲為 89ns,2、4 插槽的表現最好,只有 88.7ns,可見不同內存插法的實際延遲表現與理論表現吻合。

總結:內存插的對,游戲自然快
這次我們給大家科普了主板內存布線方案和內存插法的關系,并且用實際測試驗證了采用不同內存插法的性能表現。在當前采用菊花鏈內存布線方案的主流主板上,如果把內存安裝在 1、3 插槽會大幅影響內存的性能表現,這在運行頻率和抗干擾要求更高的 DDR5 內存上尤為明顯。而內存插滿和 2、4 插槽插法的性能差距看似不大,同頻率下,內存插滿甚至有 2% 左右的帶寬優勢,但后者可以通過拉高頻率或者超頻方式輕松做到更低延遲和更大的帶寬,這顯然對游戲幀率提升的幫助大得多。對普通游戲玩家來說,內存采用 2、4 插槽插法是性價比最高的,插滿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性能表現。當然,如果你是需要運行專業軟件的創意工作者,插滿內存可以顯著提升工作效率。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1f51eb8e9f097cf204277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