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下沉。
電影在消逝。
這是 Sir 近幾年聽得最多的兩種 " 主旋律 "。
直到他再次被提起,短暫打破了長久的頹和喪。
讓 - 呂克 - 戈達爾。
事情大家應該有聽說:
9 月 13 日,戈達爾在家中執(zhí)行 " 協(xié)助自殺 "(安樂死的一種),享年 91 歲。
至此,法國新浪潮的 " 五虎將 " ——特呂弗(1984)、夏布洛爾(2010)、侯麥(2010)、里維特(2016)、戈達爾(2022),橫跨半個世紀,均已離去。
" 電影之神 " 的離去,也震動圈內(nèi)名人,陷入思緒。
卻沒有太多哀傷。
賈樟柯:
電影是每秒 24 格的真理
王家衛(wèi):
天行而神會,游藝而道存
感謝高達,永遠的戰(zhàn)士
法國著名導演萊奧 · 卡拉克斯:
我向你致敬,戈達爾,Merde(媽的)
以及感謝你沒有安息

Sir 必須承認,自己沒有他們的高度。
也知道,今天再去回顧那些黑白的、神秘的、早已封神的影像,不會有多少 " 流量 ",多少人在意。
可作為一個普通人,一個沒有親歷過新浪潮黃金年代的影迷。
Sir 還是忍不住會深夜反復琢磨那句臺詞。
以及想出這句臺詞的人:
你最大的野心是什么?
成為不朽,然后死去

△ 戈達爾處女作長片《筋疲力盡》
穿越銀幕,至今冒著熱騰騰的火氣。
試想。
一個人,得有多大的憤怒,多深的熱愛,一輩子都不能消散,一整個時代都無法消解。
01
電影,你懂個屁
就像他那部電影的名字:《法外之徒》。
戈達爾 " 狂 ",更有 " 狂 " 的資本。
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朗格洛瓦給過他一個深入人心的評價,后來被寫進《世界電影史》前言:
整個電影史可以分為戈達爾之前與戈達爾之后。
別人聽到類似評價,恐怕會惶恐。
戈達爾卻不屑。
一個最著名的例子是昆汀——昆汀絕對是戈達爾最著名迷弟之一。
但戈達爾怎樣埋汰昆汀?
" 笨手笨腳的業(yè)余愛好者。"
有次,記者問戈達爾,昆汀電影公司名字是致敬您的《法外之徒》,怎么看?
戈達爾說:我覺得他的電影很糟糕,所以我一點也不意外他選了我最差的一部電影為他的公司命名。

為什么戈達爾如此 " 不識好歹 "?
沒有針對任何人。
他就是一個在叛逆的路上堅持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人。
戈達爾出生于巴黎,醫(yī)生父親、銀行家后代的母親、開巴黎荷蘭銀行的外公 …… 妥妥高富帥人設。
他偏不喜歡這開局大禮包,考不進大學就泡電影院,結識巴贊、特呂弗等電影 " 票友 "。離家出走,從舅父家偷錢,資助同學雅克 · 里維特拍短片 ……
以至于有段時間朋友們不得不緊盯著戈達爾的財政狀況——他從來 " 缺多少偷多少 "(當然是為了拍電影和看電影)。
后來,他直接 " 背叛 " 自己的出身。
受到法國存在主義思潮、馬克思社會主義運動的沖擊,公子終成 " 無產(chǎn)階級工人 "。
打工賺到 " 第一桶金 " 后全部投入到人生第一部電影《混凝土作業(yè)》,就在搬磚的工地,將挖掘機拍成一位優(yōu)雅的芭蕾舞者。

這種張狂和游移,在《精疲力盡》里集中爆發(fā)。
為了反叛當時法國一票構圖精致、布光經(jīng)典、劇情完滿、高度好萊塢化的 " 優(yōu)質(zhì)電影 ",戈達爾簡直亂來。
偷車,殺警察,追女孩,被舉報 ……
沒劇本,沒打光,手持攝影機 ……
這 tm 是電影?
幾乎整個法國電影圈都驚了。
人們根本沒見過這樣的手法:完全不連貫的跳躍剪輯,還有,演著演著突然對觀眾聊天,打破第四面墻。



你以為《精疲力盡》的技驚四座,靠的是對于劇情、主題、倫理、電影技法的全面顛覆。
可對戈達爾來說,那些 " 創(chuàng)新 " 不過是 " 預算有限,剪輯匆忙 " 的附屬產(chǎn)品。
預算只有 7 萬,拍電影你所需要的僅僅是女人和槍。
(當然,你無法得知這到底是真實的原因,還是凡爾賽)
戈達爾無疑是驕傲的。
甚至傲慢的。
而這種傲慢卻來自于創(chuàng)造與否定的成就。
速度像羅里西尼、詭密像薩卡 · 圭特瑞、悅耳像奧遜 · 威爾斯、簡明如帕尼奧爾、傷痛似尼古拉斯 · 雷、高效恰如希區(qū)柯克、深邃如同伯格曼,他的傲慢像他自己。
——特呂弗
否定規(guī)則,否定傳統(tǒng),同樣,他癡迷否定自己。
所以沒有人真正反感他的 " 毒舌 "。
他拍那么多電影,只是為了搞懂電影到底是什么。
吐槽過好友特呂弗。
把特呂弗摘下奧斯卡的《夜以繼日》當做對浪潮的背刺,罵他只會妥協(xié),懂個屁電影。
向當時 " 頂流 " 斯皮爾伯格和喬治 · 盧卡斯開炮:
他連懦夫都算不上,應該說是騙子才對。
對美國電影不留情,對法國電影更是陰陽怪氣:
我很同情法國電影因為它沒資金,我也同情美國電影因為它沒內(nèi)容。
波蘭斯基、讓 · 雷諾阿、弗里茨 · 朗、雅克 · 德米 …… 這些戈達爾的好友們?nèi)ズ萌R塢拍片時,沒有一個逃過戈達爾那張嘴。
最近一個例子。
年近 90 的新浪潮祖母瓦爾達在 2017 年的紀錄片《臉龐,村莊》中,漫游式找到戈達爾家門口,被拒之門外。
瓦爾達什么反應呢?
她恨他,罵他。
卻也愛他,舍不得他。

并說出那句廣為流傳的話:
我很愛你
但你還是個大混蛋


02
拍拍拍,拍個球啊
為什么戈達爾總給人留下 " 傲慢的混蛋 " 這種印象?
如果你熟悉他,倒也不難理解。
前面說到他是富家子弟,不假,但其實父母雙方是兩種不一樣的家庭,一個是現(xiàn)代的資產(chǎn)階級,一個有著傳統(tǒng)的宗教氛圍,從小戈達爾就在這種 " 碰撞 " 中長大。
這種 " 碰撞 ",使得他總是在懷疑。
就是像加繆《局外人》中的默爾索,在懷疑中搖擺,在荒誕無意義的世界里彷徨。
《精疲力盡》里的謊言。
米歇爾喜歡模仿鮑嘉用拇指劃過嘴唇,他只想說服老情人帕特里夏重溫舊情,卻在一樁樁 " 意外 " 中偷竊、殺人、逃逸。
《狂人皮埃羅》里的虛無。
費迪南德永遠逃不到他要的世外桃源,因為他早就掉進了瑪麗安娜的愛情圈套。


對了,還有女人。
他從不遮掩在兩性關系中,對女性的懷疑和不信任。
說到欲望,它貫穿了整部影片。而且毫無疑問,正是背叛才將欲望引向死亡。
——《理解戈達爾》
《精疲力盡》中游移不定的帕特里夏,最終舉報了放浪形骸的米歇爾;《隨心所欲》里,娜娜從售貨員墮入賣淫生活;《狂人皮埃羅》里瑪麗安娜對費迪南德的設陷。



可他同時,又深諳女性的恐懼,亦或?qū)矍楸3志嚯x的緣由。
《蔑視》,卡米爾詢問著保羅對于自己身體哪部分更為喜愛。
" 你更喜歡我的眼睛,嘴巴還是肩膀?一定要選一個。"
卡米爾把完整的人拆分成零部件般的身體,反復確證——她在比較中感受他對她的喜歡,在對愛情消失的恐懼中想象愛情。

這種猶豫、拉扯的綿延,是青年在時代的彷徨。
也是由此,你可以看到看似 " 反復無常 "" 自相矛盾 " 的戈達爾。
還有政治。
《電影手冊》奉行的原則是電影本身就是政治。
這是歷史的影響,是時代的現(xiàn)實氛圍。
戈達爾在影評人階段所發(fā)表的第一篇影評便是《走向政治電影》,擁護巴贊 " 電影不僅反映現(xiàn)實,也是現(xiàn)實的一部分 " 這樣的觀點。
但政治是瞬息萬變的。
國外,美國攻打越南。
《狂人皮埃羅》的法國新聞電臺里,只剩下死亡人數(shù)的背景音,淪為愛情陪襯。
主角們籌錢逃離小島時,和偶遇的美國人玩游戲。
戈達爾用越南農(nóng)婦的夸張妝造,表達對越戰(zhàn)和美式快餐消費的憎惡。
在一個暴力的世界里,是暴力控制了一切 …… 我在這一段之后加入了越戰(zhàn)的故事也完全是基于這樣的邏輯——它讓費迪南德意識到,雖然他們之前玩過游戲,但游戲已經(jīng)變成了現(xiàn)實。

國內(nèi),五月風暴爆發(fā),戈達爾走上街頭,堅定站在無產(chǎn)階級一邊。
激動得連自己影迷都噴:
" 我都在革命了,你們還在討論那些鏡頭?!"

和特呂弗、波蘭斯基等電影人大鬧電影節(jié),阻止大銀幕升起,1968 年的戛納電影節(jié)因此停辦。

△ 從左到右 :克勞德 · 魯路修、戈達爾、弗朗索瓦 · 特呂弗、路易斯 · 馬勒和羅曼 · 波蘭斯基
相比于電影節(jié)帶來的榮耀和名利,他在一次次 " 戰(zhàn)斗 " 中加深對于現(xiàn)實的理解,不斷創(chuàng)造著屬于時代的影像語言。
對待影像,同樣如此。
他的一生在不停地打破、重建。
即使他逐漸走上影史神壇,依然學不會通透與和解——拒領 2010 奧斯卡、拒參加 2014、2018 戛納電影節(jié) ……
只是埋頭開拓電影邊界。
《電影社會主義》的預告片將原片 80 倍速播放,被譽為 " 真實預告片 "。

《影像之書》采用 3D 技術,幾乎完全由舊電影、歷史畫面剪輯而成,影像、聲音、字幕三者分離,像極了 up 主的二創(chuàng)。

他開了直播,聊電視與紙媒、聊侯麥與新浪潮、聊影像生產(chǎn) " 回憶 "。

即便你看不懂,也只能怪自己 " 跟不上 "。
并由衷地感慨一句:
他是永遠不會被拍在岸上的前浪。
03
何為電影?何為真理?
" 電影之神 " 的稱號沒有想象中光鮮。
至少據(jù) Sir 觀察——戈達爾地位越高,名聲越神,看他電影的人就越少。
怨不得別人。
還記得當年國內(nèi)引進戈達爾的那本《電影史》,Sir 也買了,油墨重 " 香 ",但幾年下來,從沒有一次完整地從頭翻到尾過,原因很簡單:太累,看圖片都累。
要知道,當時有人甚至將這本書和但丁的《神曲》相提并論(只是形式意義上)。
這并不代表 " 戈達爾 " 在消逝。
相反。
戈達爾的確改變了電影世界的格局,成為 " 大師 " 們的引路人。
昆汀愛他。
戈達爾說:影通常由開頭、中間和結尾三個部分組成,但它們不一定以同樣的順序出現(xiàn)。
昆汀奉為圭臬——《低俗小說》斷裂的敘事,跳切的鏡頭,讓演員邊演邊改,加入即興創(chuàng)作。
貝托魯奇愛他。
在迷影情緒爆棚的《戲夢巴黎》多次致敬:《筋疲力盡》那片交叉網(wǎng)欄桿,成為伊莎貝拉和馬修初見的情感升溫處;《法外之徒》那個盧浮宮,男女主三人計時再次狂奔而過。




萊奧 · 卡拉克斯、馬丁 · 斯科塞斯、路易斯 · 加瑞爾、王家衛(wèi) ……" 信徒 " 數(shù)不勝數(shù)。
連音樂圈都不放過。
搖滾圈對他迷戀,神曲樂隊(The Divine Comedy)和德州樂隊(Texas)都使用了《精疲力盡》中的名言,尼諾 · 費雷爾大量引用《狂人皮埃羅》臺詞。
坂本龍一創(chuàng)作《中國姑娘》《東風》《狂人皮埃羅》致敬戈達爾,自認是個 " 地地道道的戈達爾迷 "。
杰拉德 · 庫蘭特在 1995 年就制作過三分鐘版本的《精疲力盡》,和 15 年后戈達爾《電影社會主義》的真實預告片遙相呼應。

……
戈達爾從沒想過原地接受 " 朝圣 "。
早期他用聲畫分離強迫觀眾思考,90 年代,他開始拋棄敘事,你不進行思考便無法進入電影。
從 " 見山不是山 " 到 " 見山還是山 "。
這種追問的過程調(diào)動了大量的藝術、歷史、理論知識:電影里對藝術大師致敬;把 " 博物館 " 搬上銀幕;推出電影原聲唱片,用音樂臨摹影像,或者如前所述,直接用影像而非語言文字來講述電影史。

△ 《新浪潮》原聲唱片
戈達爾離普通觀眾越來越遠。
離電影這個詞越來越近。
2018 年《影像之書》,他在第一部分 "REMAKES" 總結:

什么意思?
Sir 理解,當電影已經(jīng)變得墨守成規(guī),所有的影像都變成了 " 復制 "。
戈達爾不喜歡重復。
他窮其一生探索的。
就是天賦式的靈感和可復制的理性的邊界地帶。
1965 年的《狂人皮埃羅》里,費爾南德在宴會上詢問 " 電影的本質(zhì) "。
面對這樣天問級別的問題,他借角色之口回答:戰(zhàn)場。
充斥著愛情、仇恨、動作、暴力、死亡的地方。
一個詞概括:情感

當時的他,致力于通過影像傳達情感的真實。
如何捕捉?
絕非自由地 " 隨便拍拍 ",就像法國國寶級女星伊莎貝拉 · 于佩爾說:" 千萬不要以為他拍戲很隨性。"
- 在拍攝時有即興創(chuàng)作嗎?
- 不,戈達爾的電影沒有一點即興發(fā)揮
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受難記》于佩爾飾演一個結巴的廠工。
她不僅真的去當了一段時間的鐘表廠廠工,為了更好地展現(xiàn)工人的口吃,還去參加語言治療師課程。
戈達爾要求她把腦海中閃過的想法記下來,像家庭作業(yè)一樣擺在他酒店房間的柜子里。
一次于佩爾把貝克特短篇小說的句子摘了進去,被 " 老師 " 戈達爾生氣地抓包。
第二天,于佩爾在小作業(yè)里寫了一句 " 戈達爾式 " 問句:我們應該為愛工作,還是愛上工作?
戈達爾不置可否。
可他直接把它用在電影里,是對這份 " 作業(yè) " 最大的贊美。

△ 1987 年于佩爾給戈達爾頒發(fā)凱撒榮譽大獎 /AFP via Getty Images
感受,碰撞,捕捉,打磨。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讀的豐厚,他繼續(xù)向漸進式的真理邁進。
到什么程度呢?
為了在幽閉的電影史里,讓觀眾感受到宏大的歷史。
他甚至研究出了著名的 " 蒙太奇公理 ":x+3=1。
為了得出 "1"(宏大歷史),就必須消除 "2"(電影史和歷史的界限)。
從《永遠的莫扎特》開始的無意識分割,到《愛的挽歌》變成了有意識的實驗。

△ 發(fā)自戈達爾的 iphone
生命長夜將近,步履仍然不停。
2021 年。
90 歲的戈達爾在電影節(jié)上宣布:
我即將終結我的電影人生——完成兩部劇本。
然后,我會說,再見,電影。
僅僅一年之后。
91 歲的戈達爾直接終結了自己的人生,他偏執(zhí)的電影探索之路幾乎后繼無人。
那么電影呢?
真的會說再見嗎?
還是說,只要那些反叛的精神還在。
只要那些質(zhì)疑的精神還在。
電影,就永遠不死?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編輯助理:西貝偏北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888ea8e9f0931d84b0a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