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道 18 年的胡歌,40 歲了。
回顧胡歌的演藝之路,他一直在努力打破天花板。
他是仙劍系列里鮮衣怒馬的少年郎,李逍遙;
也是《瑯琊榜》隱忍詭譎的謀士,梅長蘇。

圖源:豆瓣
最近 " 梅開二度 "。
胡歌又即將赴任《縣委大院》里的縣委書記,梅曉歌。

從出道時一夜爆紅時刻緊繃的 " 偶像小生 ",到如今十項全能寵辱不驚的 " 實力演員 "。
這十幾年間,我們見證著胡歌慢慢變得毫不掩飾自己的緊張,也毫不掩飾自己的放松。
時而丟掉偶像包袱,行走在青海撿垃圾;
時而帶著作品驚艷回歸,很快又失蹤好幾個月。
粉絲也早已經習慣了胡歌,成為那個娛樂圈的 " 失蹤人口 "。

在胡歌身上,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一種東西:
返璞歸真。
他就像一個自由穿行在娛樂圈與生活里的 " 行者 "。
總能在喧囂中找寧靜,又在安靜中尋生機。
幸運的,不幸的
不少人對胡歌的印象,始于那個放浪不羈、鬼靈精怪的李逍遙。

但實際上,小時候的胡歌性格孤僻、自卑且敏感,幾乎無法與外人正常交流。
父母擔心這樣的性格以后無法融入社會,決心將他送去朗誦班,借此培養他的性格。
沒想到,意外被上海電視臺小熒星藝術團選中。
要知道那一年,有 3 萬多名兒童考這個藝術團,最終只有 60 人被錄取。
胡歌,便是其中之一。

后來回憶這段經歷,胡歌將此歸結于" 運氣好 "。
回顧胡歌的成名經歷,著實比別人幸運。
盡管他骨子里的性格,沒有因為藝術團的那段學習經歷而改變。
但鍛煉了他的膽量,也讓他掌握了一項能力——主持。
他開始擔任學校升旗儀式的主持人、校廣播臺臺長、戲劇社社長、校合唱團團長等文藝職務。
隨著經驗的不斷積攢,胡歌還開始在一些本地的少兒節目中擔任主持,并且有了拍攝廣告的機會。


圖源:網絡
很快,命運再次眷顧了這個少年郎。
高考那年,胡歌意外同時考上了中戲的導演系和北電的表演系。
最終,他選擇了離家更近的上海。原因很現實,可以分擔父母的壓力。
大二那年,又經朋友引薦,他被唐人影業簽下,以演員身份正式出道。
后來,他又順利得到了《仙劍奇俠傳》里李逍遙的角色。
依仗著在粉絲口中 " 絕美 " 的古裝扮相和 IP 本身的影響力,胡歌沒費太多力氣,就一炮而紅。

「一見逍遙誤終身」,這是大家對胡歌的評價,他成了眾人心目中的白月光。
那一年,胡歌 23 歲。
只是那時胡歌沒有想到,人生就像一條拋物線,幸運的頂點,往往是厄運的開端。
2006 年 8 月 29 日,是胡歌距離死亡最近的一次。
當天晚上,胡歌與助手張冕在連夜從《射雕英雄傳》劇組返回上海的途中,與一輛大貨車追尾。
在這場車禍中,助手張冕當場去世。
而胡歌的右臉血肉模糊,脖子的傷口深到能嵌進去半根手指,再傷 1 毫米就必死無疑。
車禍后 4 天內就經歷了 2 次手術,脖子及以上部位被縫了 100 多針。

第一次在鏡子里看到自己的胡歌,右臉足足大了兩倍," 像是剛從裁縫店出來一樣 "。
可那一刻,他反而突然松了一口氣:
" 我的臉毀了,我終于可以擺脫這張臉,自由了。"

胡歌想過做一個逃離者,或轉做幕后,或去普陀山做一名和尚,或成為一名行者。
但,他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
因為他一個人的自由,要一堆人買單,一個人的逃離,要砸掉一堆人的飯碗。
面對一地碎片,胡歌只能像是一個拾荒者,慢慢把自己一片一片重新拾回來。

圖源:胡歌個人博客
在經歷長達 9 個多月的恢復期后,2007 年 6 月,胡歌宣布正式復出。
在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里,胡歌被塑造成 " 勇敢者 "" 堅強者 "。
而胡歌從未想過和這些詞扯上關系,覺得自己只是一個" 幸運者 "。

圖源:《朗讀者》
而這份 " 幸運 ",對這個 25 歲的年輕人來說,代價太大了。
這意味著,他要在鏡頭前,一次次將自己的傷疤揭給別人看。

圖源:《魯豫有約》
重回聚光燈下的胡歌,失去了往日的意氣風發,取而代之的是恐懼不安。
走到哪總帶著一副黑框眼鏡。
跟人近距離聊天,他都經常會不自覺地把左邊臉對著朋友。

在工作中也處處受限,不再那么自信。
公司安排的造型非常單一,都是留著能夠遮住傷疤的劉海。

圖源:電視劇《神話》
每次拍特寫,為了掩飾臉上的傷疤,劇組不得不花更多的功夫,反復布光、補妝、調整角度、更換機位 ......
本來一分鐘可以完成的鏡頭,現在至少要花半個小時調整,進度一拖再拖。
那段時間,胡歌開始懷疑自己,也否定自己。
一旦面對鏡頭,就充滿恐懼。
拍攝結束那天,胡歌沿著海灘跑了很久,跑著跑著就哭了。
所有的孤獨、迷茫、委屈,在那一刻被完全釋放。
也是從那一刻起,胡歌承認自己的殘缺:
" 如果皮囊難以修復,那我就用思想去填滿它。"
緊繃的,散漫的
猛烈的撞擊,讓胡歌無處安放的靈魂,找到了安置的方法——
打磨演技。
他終于有勇氣卸下 " 偶像包袱 ",把殘缺的臉暴露在鏡頭下。
演電視難以提升演技,他就轉去演話劇:
" 一直想把自己變成干貨,一直擰,把水都擰掉。"

圖源:話劇《如夢之夢》
磨練演技,對于一些明星而言,是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情。
這意味著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后磨練出來的演技還不一定被觀眾所認可。
而對胡歌而言,演戲便是 " 煉心 "。
不糾結戲份,不討論片酬,如果有戲真的想拍,那就做配角,享受在邊角爆發的表演快感。
漫長的積累,在《瑯琊榜》中得以爆發。

冥冥之中,胡歌劇中的光環與戲外重合,同樣經歷了死里逃生,重新站到臺前。
梅長蘇這個角色把胡歌推向了人生的新高潮。
名利再度撲面而來,這一次,胡歌卻非常篤定。
他曾將剛出道的自己形容為泡沫,被名利推著飛速上浮,一夜爆紅,然后演戲、唱歌、參加綜藝。
" 來不及考慮,被突然推到了這里。"
如今,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胡歌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所經歷的一切。
人 " 紅 " 了,只會被名利所累,被推著不斷向前。
除此之外,這些光環毫無意義," 好像又將自己的人生重復了一次。"
胡歌想跳出來,打破無休止的重復,渴望一次 " 脫胎換骨"。
他最喜歡梅長蘇的那句臺詞:「我既然活下來了,就不能白白地活著。」

圖源:微博
于是,在幾乎周圍所有人都在勸他把握住潮頭,粉絲也在期待著胡歌的下一部作品時,胡歌又停下來了。
只不過,這次是胡歌主動按下了暫停鍵,他稱之為" 休眠期 "。
這一 " 休眠 ",就是兩年。
兩年里,他拒絕接任何戲,回爐重新讀書。
為了 " 藏 " 得更徹底,他做了一件外人看起來有些滑稽的事。
剪了個光頭,蓄起胡須,還帶上帽子、墨鏡,自稱 " 搞得特別像猥瑣大叔 "。

但最終還是在與粉絲 " 你追我逃 " 的掙扎中,以失敗收場。
胡歌這樣放飛自我的處事方式,大家都喜歡冠以兩個字" 散漫 "。
連帶著這些年他接戲的標準,也不再像之前那樣條條框框了。
我們再次在大熒幕上見到胡歌,是在電影《你好,之華》。
他自毀形象,出演家暴渣男張超。

圖源:電影《你好,之華》
接著在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里,他變身悍匪 " 周澤農 "。
為了融入角色,胡歌特意將自己曬黑,減重十幾斤。
他還特意裝扮成環衛工人,走在街上觀察當地人的生活,真實到親粉絲都認不出來的程度。

這是胡歌主演的第一部電影,也是那一年唯一入圍第 72 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華語影片。
就這樣,胡歌一點點從偶像演員,慢慢將自己重塑成了實力演員。
對于胡歌而言,這部電影的意義遠大于此。
在表演的路上,他希望自己到達的高度,不是獲得什么獎。
而是,能真正忘記自己。
在演戲時,只是角色本身。
迷茫的,不惑的
今天,胡歌 40 歲了。
回望最初的自己,青澀,卻真實。
胡歌非常喜歡那種真實。
更珍貴的是,行至不惑之年。
他不僅沒有中年油膩,反而變得愈發純粹。
主持人馬東曾評價胡歌:" 明明經歷了那么多,到達了這個歲數,可是身上卻始終保持著一種單純。"
他的單純,不是 " 傻 "。
他的單純,是總能在名利場找回真我與自在心。

外界很熱衷于把胡歌推上神壇,稱他為娛樂圈 " 表演藝術家 "" 道德楷模 "" 三好學生 "......
面對追捧,他總是一邊努力著,一邊想方設想地將頭頂上的光環一一消解。
還記得 2016 年憑借《瑯琊榜》斬獲金鷹獎,在領獎前,胡歌特意走到李雪健面前,低頭、彎腰,謙卑地感謝老師。
" 受之有愧 !"

上臺之后,他沒有居功自夸,而是一直講述他人的閃光點,說鄭佩佩老師演戲專業,林依晨演戲執著,李雪健老師為人親和 ......
對待自己的前輩如此,對待普通人,胡歌亦是如此。
在一次話劇《如夢之夢》的發布會上,有一位粉絲對胡歌說:" 我媽媽今年 89 歲,身患癌癥,我很喜歡你,希望你能寫句話鼓勵她一下。"
然后,當時的胡歌就很真誠地就直接跪在地上,寫了一句:" 人生是一場難得的修行,不要輕易交白卷。"
這句話寫給粉絲,也是寫給他自己。

對于神壇和名利,胡歌總是極度警惕的。
他無法心安理得地享受演員這個職業里,除了演戲外,被人為賦予的其他光環。
所以,他鮮少將自己放置在 " 圈 " 里,無論是流量、偶像圈還是時尚圈。
這是單純,更是清醒的智慧。
反觀虛假橫行的娛樂圈。
有人位高權重,從此對前輩不屑一顧;有人名利雙收,從此眼里再也看不見平凡人。
粉絲集資應援,在娛樂圈更是早已見怪不怪。
比起隨波逐流,胡歌更熱衷于在名利場中保持本我。

圖源:網絡
身處名利場,胡歌懂得急流勇退的意義,亦清楚貪婪的代價。
" 感謝大家的支持,但我不希望用特殊的方式來制造盛世假象 ...... 演技好不好,作品行不行,我自己承擔,我自己負責,贏要光彩,輸不丟人。"
他將越來越多的時間,放到了一些自己認為有意思的事情上。
或去當 " 綠色江河 " 的志愿者,保護野生鳥類;
或以 " 長江源環保公益行 " 志愿者的身份,沿著青藏線一路撿垃圾、挑水、做修理工;

或不聲不響地做慈善,他創建了很多所小學,而小學的名義正是以自己去世助理張冕的名字命名的。

他還愛攝影,常常會為了一個鏡頭,從下午守到凌晨。
他的攝影作品還登上過《華夏地理》雜志。
這在國內,是極高的贊譽。

至于做這些事的意義,他沒有太深究:
" 我只是當下想去這么做。"
經歷過人生的幾番大起大落,40 歲的胡歌,看起來好像越來越沒了規劃。
但他終于找到了自己人生最佳的狀態:
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不強求、不慌張、不抱怨,對于人生路上的所有挑戰與經歷,都坦然接受。
正如他的座右銘: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是《金剛經》里的句子。
意思是,內心盤根錯節的執意、妄念、臆測越少,越能找回真我與自在心。
所以,他才能停得下來,他才沒有迷失。
祝胡歌生日快樂! 她刊
監制 - 她姐
作者 - 可楽鍋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9d97c8e9f094c620ad3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