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個早該聊的人。
8 月。
韓國發聲,《分手的決心》將代表韓國角逐第 95 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項。

電影本身如何,Sir 早已聊過。
但湯唯。
是的,她是這部電影的起源、中心,甚至存在的理由。
——還欠你們一篇。

很多人好奇。
那么多中國女演員,為什么,偏偏是她?
但 Sir 卻想說。
除了她,大抵,也找不到第二個如此合適的人了。
今天。
就來說道說道。
從氛圍女神到名導繆斯,一人千面的湯唯,憑什么讓人愈發上 " 癮 "?
01
作為明星的湯唯
湯唯最無法否認的,是她的獨特。
當娛樂圈一眾女星都在 " 艷壓 " 時,湯唯,卻鮮少與這個詞掛鉤。
因為人們都知曉。
她的美,與 " 艷 " 無關。
淡、雅、靜。
不動聲色中,還雜糅了幾分知性的文藝。

一張 " 有故事 " 的臉是什么樣?
看著湯唯,你會得出一個誠懇的答案。
秀氣臉、飽滿唇、低垂眼。
哪怕片場沒光。
卻蓋不住鏡頭中眼底閃動的晶亮。

△ 《地球最后的夜晚》
神秘是她的底妝。
出道至今,湯唯角色基本沒重復,卻能找出共同的氣蘊。
《晚秋》。
作為開啟湯唯在韓國知名度的作品,她在里面飾演一個女囚。
入獄多年,無人探望,就連自己心心念念的男人也忘了她,娶妻生子。
某天。
她被保釋出獄,一問原因,才知道母親也去世了。
就這樣。
她對這個世界最后的一點牽掛也沒了。

湯唯是怎么演出這種極致的孤獨?
十個演員十個那么演,湯唯偏偏是第十一個。
她趴在母親的棺槨前,沒有哭,沒有抓狂,沒有通俗的歇斯底里。
只是喃喃自語:
" 媽,看得清嗎,沒戴眼鏡。"
" 這是我現在住的地方,那里天氣很好,你不用擔心我 ……"


這一段是湯唯的即興。
表面云淡風輕,心底翻江倒海。
如果你看過整部電影就會知道,這點短暫的溫情,是一個邊緣人灰燼般的生活里,所能擁有為數不多的火星。
母親是她最后的牽掛。
但她已沒有力氣去承受任何情緒的波動。
她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封起來,說說家常話,和媽媽重溫一次回不來的親情,而已。
嗯,很含蓄。
但也很 " 湯唯 "。
她那張臉,總吸引我們去猜。
巧了。
今年《分手的決心》,也是看重她這一點:
你很難搞清楚她到底在想什么。她很難讀懂,就像一個深淵,一口深井,我不是很想用神秘形容她,但她就是有這種深度能讓你保持好奇,這對于演員來說,是很罕見的。 樸贊郁樸贊郁,Sir 最愛的韓國導演之一。
這位名導在自己著作的扉頁上寫道:第一是個性,第二也是個性,個性,高于一切。
作為湯唯的粉絲,《分手的決心》便是他送給自己心中繆斯的 " 個性定制 "。

宋瑞萊。
一個韓文不熟練的中國女人。
電影中的她,無論是人妻、情人、殺手、女兒,都是無根之萍,有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幽靈浪蕩感。
不安定也不安分。
湯唯自己呢?
在她心里,有一個準確的關鍵詞——
" 水母 "


" 個性 " 與 " 個性 " 一拍即合。
湯唯遇上樸贊郁,共同成就了這一注定難忘的角色。
像水一樣流動,像霧一樣叵測,像海一樣深不見底。
這是一個癡情的女人。
但她又知道癡情斷不長久。
所以,她表達愛的方式,就是制造一種若有似無的曖昧,誘著你,吊著你,絕不落地。
我什么時候說過我愛你

△ 男主有多嘴硬,湯唯就有多開心
片中。
樸贊郁無數次用鏡頭,表達了作為導演,對湯唯的一種解構,一種還原。
請仔細觀察圖中人物的虛焦。


兩個湯唯。
鏡子外有一個,鏡子里也有一個。
前者代表現實的表達。
而后者么 …… 代表湯唯的內心,以及她對男主角的觀察、捕捉,臨摹著對方對自己的愛慕之情。
無比絲滑,來回切換。
樸贊郁用這樣的鏡頭語言,完成了對湯唯層次感的剖析,也凝視了她的神秘并放大了這個" 霧一樣的女人 "。
難怪許多人說。
這部電影,也許不那么樸贊郁,卻是十足十的湯唯。

但要知道。
湯唯之所以是湯唯,就是因為她" 不被定義 "。
如霧如水。
《地球最后的夜晚》。
畢贛說,如果角色有屬性,那么湯唯就是水。
照著她的樣子描寫出的萬綺雯。
抽煙,會揪掉濾嘴;赤腳,走在滿是殘瓦碎礫的斷墻上。
只要淋漓。
只見純粹。
哪怕端坐在那里,也會成為整個故事的核心,就像一幅畫的黃金分割點。



夢一般的電影,正好適合這樣夢一樣的女人。
而在此之外呢?
如果你細數湯唯的曾經。
《命中注定》,因為一個男人的名字,她二話不說飛去意大利尋找真愛;
《晚秋》為了三天的約定,她可以一直等下去;
《黃金時代》,她私奔,寫詩,放空思考,在窗戶結冰的冬日里大口喝著燙咖啡,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貧瘠的時代也困不住自由的靈魂 ……
湯唯總是在各種角色中穿行。
難得的是。
每一個,還或多或少保留了自己的味道。
你甚少看到角色本身會框住湯唯,相反,湯唯許多角色的成立,恰恰是因為她自己。



浪漫、勇敢、寧靜、神秘、羞赧 ……
作為明星,你可以用太多的詞去形容她。
但作為演員。
Sir 更想用一個部位去形容她。
咽喉。
02
作為演員的湯唯
咽喉藏在面龐下方。
功能,是做大量重復的吞咽動作。
看似尋常,卻是養分輸入的唯一不歸路,也是整套系統的脈門。
湯唯很喜歡 " 吃 "。
《地球最后的夜晚》看電影吃野柚子,《黃金時代》喝粥吃饃,《晚秋》等車吃薯片,《北京遇上西雅圖》嚷嚷著阿拉斯加大螃蟹 ……
要 Sir 說。
也正是通過 " 吃 ",湯唯才一點一滴,積累了能量。



湯唯是怎么 " 吃 " 下一個角色的?
就像她描述自己做演員的心路歷程:
" 我真的覺得自己沒什么演技,我感受到了,我就能演到;我感受不到,我真的演不到。"
那么問題來了。
要怎樣,才能感受到,才算感受到呢?
湯唯的辦法是:死磕。
從璞玉開始,一點點生啃打磨,雕琢鐫刻——簡單,卻最管用。
喏,她的原話就是這樣:
" 平凡一點兒,踏實一點兒,演員這份工作可以做得久一點兒。"
口音是最不起眼,也最最難練的 " 演技 " 之一。
但你看。
湯唯拍戲,很少配音。
比如要演異鄉人。
拍《晚秋》的那幾個月,她就真的從倫敦直接飛到了西雅圖,從英音直接改成了美音,而那個時候的她,才是英文學習的初步階段。
劇組說要給她找助手。
她說好啊,最好是當地人,不然自己的口音就白練了。

比如要演少數民族。
《地球最后的夜晚》,在進畢贛的組之前,她看了《夜的草》《雙重賠償》,還有很多文學與黑色電影,就為了貼近這位文藝導演的風格。
至于最重要的一關,方言。
為了學習凱里話,湯唯提前兩個月就開始準備。
方法,倒是有趣。
她找了畢贛的同學做語言老師,以搞金融的 " 萬小姐 " 的身份,一點一滴學習用凱里話講述生活中的細枝末節。
還有那首電影中的日語歌——中島美雪《薊花姑娘的搖籃曲》。
湯唯也唱過。
因為這首歌,湯唯在凱里拍戲的三四個月里,總是晚上要抽時間去跟當地的一個小樂隊,天天去排練(可惜最后被剪掉)。
還有她早年為了《月滿軒尼詩》去學粵語,后來又為了《分手的決心》去學韓語 ……
例子太多太多了。
湯唯最享受的,就是這樣一點點 " 吃 " 掉更多,并充盈自己的過程。

△ 2018 年鳳凰網專訪畢贛、湯唯
成果是顯而易見的。
今天的湯唯,不僅能用粵語和記者對答如流,還通過自己的努力,漸漸與越來越多的好角色,挨了邊,上了色。
還得說回《分手的決心》。
湯唯接受采訪,首先就承認了,自己韓語不利索,因此,就得卯足了勁兒。
我自己覺得很多東西可做得更好
有時一個用字可以討論一個月
我百分之九十的精力都花在語言上

當然不是簡單的對口型。
用導演樸贊郁的話來說。
就是基本功,也是匠心。
并不只是單純模仿發音強調
從頭開始學
從語法開始學
什么單詞到底是什么意思 她的性格是堅持必須完全理解才行

會說還不算,還得會寫。
效果 …… 比韓國人還好。

這就是湯唯。
如果要用一句俗話去形容,那大概就是 " 夠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
越是克制內斂的角色。
她的豐富就越要深化,內里就越要扎實。
解放自己,相信情境,脫胎換骨。
而這,就是感受派的演員所要拿捏的必修課。
如果要說一個最打動 Sir 的細節。
《地球最后的夜晚》,拍攝時有一場戲,需要湯唯靠在窗邊露出肩膀,鏡頭給到她肩膀上的紅痕。
那時候,劇組并沒有特效化妝。
試了幾次后,怎么都感覺不對。
湯唯干脆讓黃覺拿起地上的瓦片,在她肩膀上剌一道口子,而這道痕,直到殺青時還在。
放在平常,這哪里是惜美如命的女明星做的事?
但湯唯就敢。
這也是 Sir 形容她為 " 咽喉 " 的原因。
不止要輸入,還要懂得如何發聲、表達。
吞咽,汲取,永動,維系生命,靠最本真的方法感知這個世界,擁抱這個世界。
直到儲滿能量,星火燎原。

03
作為湯唯的湯唯
回過頭看。
你會發現湯唯的成長,總離不開一件事。
她的初心。
說法是老生常談了點,但事實卻因為:說得太多,聽得太多,做得到的人沒幾個。
2005 年,湯唯從中戲畢業后,開始接觸話劇《切 · 格瓦拉》。
某位師姐和她相處了一段時間后,驚了。
這姑娘,很不簡單。
在進入中戲前每個人都是白紙,但掉入中戲這種圈子很容易出來就被染成五顏六色,讓我驚訝的是湯唯畢業出來的時候還是白色的,但愿她心靈永遠保持干凈。
但湯唯覺得自己這樣沒啥特別的。
拼著這股純粹,越來越多看見她,贊美她,尤其高光時刻那幾年,鮮花掌聲一捧捧往家里拿。
別人問她,欸你不覺得自己紅嗎,厲害嗎。
湯唯撲哧一笑。
" 作為一個演員,就拍了五個手指頭能數得過來的電影,這跟年齡無關,跟那些真正有經驗的演員相比,那我真嫩著呢,像 3 歲小孩似的,早著呢。"
別人說,可能就是場面話。
但于湯唯,Sir 倒聽出了幾分不好意思的羞赧。
她知道演員是怎么回事,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自然,也知道該用什么樣的姿態與念頭去對待這份鄭重的事業。
就像她說的。
自己演戲不是工作,而是在 " 過別人的生活 "。
她是真的享受這件事情。
有些人喜歡游泳、書法
我就喜歡演戲
我覺得偷窺人家的世界
了解不同的感情、時代、文化
所有這些都是我好奇的,像個小孩一樣

△ 湯唯在《分手的決心》片場身穿中戲校服
湯唯也知道,自己是 " 感受型 " 的。
所以每次演戲,基本上都是一個免不了辛苦 " 打碎 " 與 " 重塑 " 的過程。
她會先學習,等自己 " 吃飽 " 了以后,再一點點釋放。
這樣的執著背后。
總避不開一些挫折與苦頭。
在拍《晚秋》的時候,她為了代入囚犯的感覺,便主動申請到監獄生活體驗。
在那里,房間狹小,只有一張床,一個洗臉臺,一個抽水馬桶,窗戶只能看到一點點光,屋里的人就靠那點光過活。
感覺到位了。
但代價,也不小。
如果讓我在那待上一個月,可能會瘋了
待上一年就什么都空了
待上七年,滿身流血

苦惱一段日子后,湯唯又想開了。
這樣深刻的感覺,不正好成為自己的養料,可以慢慢積攢起來,壘到下一次用嗎?
于是一次、兩次、三次 …… 三生萬物。
她的這份本真,也漸漸被其他人注意到。
話劇圈大佬初見湯唯時,說她 " 眼睛里能看得到演戲的欲望 "。
廖凡說喜歡她較真的樣子。
" 桃姐 " 葉德嫻稱贊湯唯勇敢。
就連樸贊郁也說,湯唯在片場幾乎就是照單全收。
面對事情,她不會多做辯駁。
認認真真便是全部。

文藝。
對,湯唯和這個詞,淵源已久。
但在 Sir 看來,湯唯的文藝,像是她在對于文學藝術的尊敬、崇拜、甘于奉獻之下,不斷自我堅守的一種忠誠。
她不會折衷。
因為就像她說的,文藝,是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她是真的這么想。
也正是這樣的純粹與真摯,才一點點匯就了今天的湯唯。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準備裸泳的南瓜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346630b15ec01c4215265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