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5到9.7!20年后,觀眾排隊給它道歉
這部 20 年前以電視機播出、褒貶不一的爭議武俠劇,被投放到 Z 世代聚集的流媒體后,卻意外收獲好評——
播放量超過 2500 萬,評分高達 9.7。

事實上,在播出 21 年間里,在數代金庸劇的迭代后,這一版本的《笑傲江湖》也從最初為人群嘲的 " 敗筆 "" 笑柄 ",默默積累口碑,低調積贊路人緣,最終經過時間洗煉,熬到了出頭天。
1、二十年一雪前恥
早在立項之時,這套劇便風頭無兩。
首先,是金庸老爺子以一元錢的版權費賣給央視改編權;

緊接著,是世紀之交以作家王朔為代表,掀起的 " 金庸作品雅俗之爭 ",以及對金庸文學地位的討論。
再加上制作人張紀中,曾以制片主任的身份深度參與過央視版的四大名著,能調動的資源更加龐大,這部新作自然被寄予 " 神作 " 的期望。
因此,《笑傲江湖》還未播出,便收獲了兩岸三地極大的關注度。
首播之初,17.8% 的創紀錄收視率證明了它的人氣。
然而,彼時正值國內互聯網剛剛萌芽,民眾表達欲望強烈,奇葩的選角、別樣的藝執,都讓觀眾一時接受不能,加之前有 TVB 呂頌賢版本珠玉在前,這版成了第一批網友廣泛差評的對象;
「三大敗筆」「八大笑柄」一一羅列。

據說,在豆瓣上,它最初的評分,只有 5.5;
據網友記載,直到 2010 年,也才 5.9。

這部劇的命運與原著中令狐沖的命運頗為相似——
全程低血槽,六道真氣入體,內力被封印。
一片好心卻被禁足思過崖,出手狹義被田伯光砍的傷痕累累 ...
直到故事進入尾聲,這才否極泰來,觸底反彈。
直到今天,它的評分已達 8.4,與呂頌賢版僅差 0.2.


2、見路不走,另辟蹊徑
這一版最初遭到惡評,主要還是因為它打破了 TVB 版給觀眾留下的既定印象。
彼時,歷經邵氏武俠的巔峰,香港影視劇已經形成一套既有的風格。
成本上盡量壓縮、招式上以寫實為主、搭配簡陋的特效、戲劇沖突盡可能強烈、為了爭取觀眾最大限度的按原著拍 ...
TVB 的一系列金庸改編劇,甚至徐克、王晶制作的系列電影,都是這類風格。

而千禧年前后的觀眾,都是在這類風格澆灌下成長的。
好是好,經典也經典,但唯獨缺了作者性。
所謂作者性,便是創作者獨特的、原創的部分,想拍出新意,就必須跳脫出既有思路。
比如徐克鏡頭下的《東方不敗》,大膽啟用女性演員林青霞,將原著中本是配角的東方不敗,刻畫成一個性格飽滿、履歷豐滿的悲情主角。悲情、宿命,是徐克在這部作品中的作者痕跡。

再說《臥虎藏龍》,同樣跳脫出當時觀眾印象中的武俠動作,舍棄凌厲豪邁,轉而使用韻味和內涵。

張紀中版的《笑傲江湖》,無意對標 TVB 版;
它勇敢打破了觀眾的印象,并重塑了一個明顯帶有個人風格的江湖。
整個制作周期長達 17 個月,其中拍攝占據了整整 181 天,絕非香港電影流水線式的拍法;
40 集,每集的制作費用都接近 100 萬,總成本達到 4000 萬,20 年前單集這樣的水準稱得上是天價,在這套劇里,你看不到假山假水、不夠精致的服裝;
制作上,絕對闊氣。
不說沖盈,單就配角藍鳳凰這身行頭,便是 1:1 按照原著手工打造。

制片班底,夸一句全明星陣容不為過——
兩位導演,第四代導演黃健中、七小福之一元彬,一文一武雙保險。
原著中,曲洋劉正風合奏的《笑傲江湖曲》,是刀光劍影的江湖中難得的靡靡之音。
為了營造這一意境,配樂請來了作曲大家趙季平。

代表作無數,貫穿了第五代導演初期作品,從《黃土地》到《霸王別姬》,從《大紅燈籠高高掛》到《大話西游》...
到了《笑傲江湖》中,劉歡、王菲演唱的片頭曲給人印象極深——
一聲「咿——呀」,男聲高揚洪亮,女聲婉轉低吟。
這天籟的背后,既有腥風血雨,也有兒女情長。
跟《滄海一聲笑》的蒼涼淡然不同,趙季平寫就的曲子,空靈而快意。

央視版《笑傲江湖》最值得稱贊的地方,便是它營造的武俠世界。
與港劇的棚拍不同,劇中大部分場景都是實景,劇組造訪遍布三山五岳。
瀑布、溪流、霧靄、峭壁、山巒都是天然去雕飾。
為的,就是在自然環境下,賦予鏡頭詩意和氣韻。

孤標傲世 萬丈豪情
風清揚令狐沖思過崖試劍,背景郁郁蔥蔥

令狐沖與岳靈珊練習沖靈劍法,背后水聲潺潺,加重濃情蜜意

曲洋劉正風高山流水遇知音片段,山巒竦峙,樹木叢生,煙霧裊裊,曲水流暢。

片中的指法和音調都是對上的,不像好多片里配樂行云流水," 彈 " 的人就那么撥弄倆下。

在拍攝恒山相關情節時,由于不能去真正的懸空寺,劇組索性搭了一座高聳的懸空寺用于拍攝;

不同于前人照本宣科的寫實改編,張紀中有意加重劇中的 " 寫意之美 ",營造出武俠世界的浪漫和天然。

再來看極具觀賞性的動作場面。
與 " 射雕三部曲 "、《天龍八部》中那種 " 一掌打出一條金龍 " 的招式不同,《笑傲江湖》中的打斗,以劍法為主。
風清揚獨孤九劍,講究料敵先機,靈活應對,以無招勝有招。
那 ... 對于不熟悉劍法的普通觀眾而言,怎么傳遞 " 無招 " 的動作呢?
這便需要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通過對道具、環境的利用,使角色的招式達到一種 " 無序之美 "


黑木崖大戰,東方不敗一根繡花針力克令狐沖、任我行、向問天三大高手。
原著是這么寫的——
" 三個人拼命追著一團紅影,長劍卻始終遞不到東方不敗身上 ",文字上看壓迫力拉滿,但影視化如何表現就成了問題。
書,可以這么寫;
可劇,真的要拍一根肉眼難辨的繡花針嗎?
這里再次體現劇組巧思——
以五彩的線條輔助,配合高速剪輯,既體現了東方不敗身形極快,又呈現出多重視覺美感。


動作、場景、配樂,處處用心,細節之處見真章,真正實現了 " 實景山水 "。
張紀中和他的團隊,勇敢地挑戰觀眾的既有印象,并創作了獨具風格的武俠世界。
事實上,在后來相繼推出的《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神雕俠侶》中,影像風格沿用了《笑傲江湖》的美學理念。
《射雕英雄傳》,從草原大漠到東海桃花島、從騎鯨遨游到漁樵耕讀,均是實地拍攝;
《天龍八部》弱化了狹義,有意加重了主角身上的悲情色彩;
《神雕俠侶》特意設置了半環繞聲效,以便塑造江湖的真實感 ...
今天重看,你仍會驚訝于此劇的另辟蹊徑和不落窠臼,很難去武斷地否定。
尤其是當更年輕的一代觀眾成長起來,拋開了先入為主的時代情懷之后,一眼看去,包含真山真水的畫面、發生在真山真水里的快意恩仇,顯然更富有魅力。
3、大膽而出人意料的選角
必須承認,即便到了今日,讓李亞鵬出演令狐沖,仍能引發不小的爭議。
如果說李亞鵬能演出郭靖的 " 魯鈍 ",那這張臉下的令狐沖,不免有些方正、甚至呆板。
而令狐沖,則是灑脫不羈的。

然而,當我們把這個角色放入特定的武俠世界后,又會發現邏輯也能自洽。
《笑傲江湖》是一部政治諷喻小說——
誰站在權力頂峰,誰就會被權力腐蝕;
而在爭權奪利的道路上,充斥著太多爾虞我詐和道貌岸然。
由此看來,令狐沖身上的 " 直爽 "" 坦蕩 " 便尤為珍貴。
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大膽放大這一特性呢?
李亞鵬飾演的令狐沖,爽朗豪邁,少年感滿滿。
臉上若隱若現的苦楚,恰恰是對隱者生活的向往而不得的寫照,畢竟一踏入權謀之路,想清爽的功成身退也就身不由己了。

張紀中選角的 " 大膽 " 不僅體現在主角上,在配角身上更是比比皆是。
當年,就在所有人好奇內娛誰將出演東方不敗時,張紀中偏偏出人意料地啟用了戲劇出身的越劇女神茅威濤。
徐克曾贊林青霞身上有一股男人的英氣;
張紀中便將這個點子二次放大,茅威濤在越劇中就是女扮男裝的小生專業戶。

一顰一笑一起手,就是雌雄同體的氣質。

同樣的思路放在《射雕英雄傳》里,就是請來舞蹈家楊麗萍飾演鐵尸梅超風。
將舞蹈動作融入 " 九陰白骨爪 " 之中,既有一種邪魅之美,也切合梅超風狠辣悲苦的人物形象。

到了《天龍八部》中,16 歲的舒暢飾演 90 多歲的天山童姥,抹上濃妝、扎上三角辮,把這一外形嬌小但內心老成的苦情角色塑造的入木三分。

在《笑傲江湖》中,眾配角的選擇也極其精準,選角導演總能抓住一個為大眾熟知的演員背后不為人知的特質。
比如一臉威嚴的黑子,演出了岳不群的道貌岸然;

涂們飾演的左冷禪,則是一狠到底;

李解飾演的林平之尤其出彩。
從這張臉上,你能讀出悲痛、不甘、童真、陰毒 ...

青城派掌門余滄海也讓人印象深刻,川劇大師彭登懷直接在劇中展現變臉絕活,既符合角色詭計多端的性格,同時也豐滿了人物的身世背景。

其實不光《笑傲江湖》,張紀中作為制作人的多部金庸劇,如今在各個評分網站上都跑出了漂亮的逆襲曲線:
《笑傲江湖》8.4
《天龍八部》8.5
《射雕》7.3
《神雕》7.7
《碧血劍》7.6
除了《笑傲江湖》外,另一部昭雪呼聲高漲的是《天龍八部》,有影迷直接宣布,它就是史上最好的版本,或許喬峰這個角色身上忠義難兩全的撕裂感,更契合當下普通人的生活經歷。

網上有個戲說:今后每翻拍一部金庸,張紀中版的金庸劇評分都會再漲一些。
無論怎樣,在大浪淘沙的影視行業,一部劇能扛住時間洗練萃取,在十幾二十年后仍被拿出來討論,證明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從最初被討伐到如今被怒贊,也見證了時代浪潮中主流觀眾審美的變遷。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4269658e9f093aa40256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