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的韓劇不多,說起來比較完整追完的還是前陣子的《非常律師禹英禑》。
這部劇目前8.9分,換算一下中外電視劇打分匯率,在國產劇里也能有7.5左右。
不錯,能看。

互聯網新女兒禹英禑,既是自閉癥患者也是天才律師。
讓自閉癥患者走進職場成為熱血律師,這還是第一回。

但對于近年來越發走邊緣題材的韓劇而言,已經是信口拈來的家常便飯。

前有《我是遺物整理師》以自閉癥患者的視角描繪「遺物整理」這份特殊職業,并以擺渡人的姿態致意生命應有的尊重和敬畏。

后有《DP:逃兵追緝令》聚焦于韓國「被追緝的逃兵」,曝光韓國軍隊內部的欺凌壓迫,揭露國家機器背后不為人知的陰暗丑陋。

不久前掀起全網熱烈討論的《我的解放日志》則觀察到茫茫人海里被疲憊感圍困的「喪氣上班族」,他們都想出走、都想獲得解放。

國民初戀裴秀智在《安娜》里又是愛撒謊的「雷普利患者」,底層女孩為了擠進上流社會不擇手段盜用白富美身份一路開掛。
網飛都快愛死韓國了。

韓劇在內卷的犯罪領域不斷推陳出新,不僅融入朝韓關系、生死游戲、未成年犯罪等高度敏感話題拷問人性良知,并且開始關注強迫癥、精神病、社恐等各種精神疾病患者。

而邊緣題材已經近乎成為韓劇新的收視密碼了。
以往以自閉癥為主人公的影視作品也不能說沒有,但爆款極少,能牽動大眾關懷自閉癥群體的更加少之又少。

自閉癥群體無論在銀幕還是熒屏上還是處于被遺忘、被邊緣化的狀態。
我們印象里的律政劇主人公多是口才伶俐的精英律師或義正嚴辭的檢察官。

而《非常律師禹英禑》則劍走偏鋒,讓平時溝通交流都抖抖索索的自閉癥患者禹英禑搖身一變天才律師,在庭審公堂之上口若懸河大放異彩。
女主禹英禑是一位很典型的自閉癥患者。

她無法恰當地表現自身的面部情緒、眼神總是游離躲閃、下意識地重復別人的話、走路像一只小企鵝一樣搖搖晃晃。

她有明顯的強迫癥,愛吃的紫菜包飯必須整整齊齊地擺放。

她甚至不理解事務所旋轉門的運轉規則,難以獨自通行。

但是,正所謂上天給你關了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禹英禑雖患有自閉癥卻是幸運的一類自閉癥患者。
她擁有過目不忘的超能記憶力,并且執迷于法律。

5歲便對大韓民國刑法如數家珍,首爾大學法學院專業第一,并以近乎滿分的成績考取律師資格證。
但作為與眾不同的職場新人,難免因為自閉癥的困擾遭受他人帶有偏見的審視。

上司的質疑、同事的猜疑、委托人的猶疑包圍著初進律所的禹英禑。
但在事務所旋轉門前踟躕的禹英禑沒有在莊嚴肅穆的法庭上畏手畏腳。
她能細心地發現案件的盲區,找到突破的關鍵點力挽狂瀾,從而幫助當事人爭取最大的權益,同時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打破外界的有色眼鏡。

劇中涉及的案件并不撲朔迷離,沒有往日律政劇的暗黑路線,更不見年初《少年法庭》竭力批判的鋒芒。
《非常律師禹英禑》格外溫暖治愈,充滿柔情善意的想象力,令觀眾如沐春風。

禹英禑被網友們親切地稱呼為小鯨魚,這是因為女主最喜歡的動物便是鯨魚,她總是熱衷于給別人科普有關鯨魚的知識。
每次她在法庭上靈光乍現時,總有一只鯨魚從她腦海里蹦跶出來在天空中肆意游動。

還記得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Alice的故事嗎?
Alice在1989年被發現并追蹤錄音,她發出的頻率是52赫茲,而正常鯨魚的聲音通常是15至25赫茲,世上沒有任何鯨魚能聽懂它的呼喚。
但Alice沒有放棄大海,它從千里外的太平洋游到大西洋,跨越了大半個地球渴望找到同類。

也許禹英禑就是化身孤島的藍鯨,魚蝦在身側穿行,也有飛鳥在背上停靠。
孑然一身的她一直都在浩瀚無垠的大海里四處漂流,沒有聽過太多喧囂的聲音,也沒有見過多少繁華的風景。
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2010年,研究團隊在多年后捕捉到了另一只52赫茲的鯨魚。
也許Alice從未孤獨過。
等待另一只鯨的出現,需要的不過是時間而已。

這世上,還有很多和Alice一樣期待找到和自己同頻同振的人。
禹英禑所在的事務所恰好叫「大海」,像是52赫茲的她終于找到了棲身之處可以一展身手,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成為韓國首位自閉癥律師在法庭辯護中閃閃反光,大殺四方。

她又很幸運遇到一群尊重她認可她關照她的同事,愿意聆聽她的心聲。
還有一個愿意傾聽她滔滔不絕科普鯨魚知識又對她寵愛有加的男主。

但是,這一切未免也烏托邦了。
涉嫌浪漫化自閉癥之疑確實被劇方注意到了,過分凸顯極個別的天才案例,會讓人們忽略現實生活中自閉癥患者的普遍困境。

導演也直言:世界上所有的殘疾者和自閉癥都不能由英禑來代表。
畢竟像禹英禑這樣的天才自閉癥律師實在是特例,更多的自閉癥則是第三集那個無法融入社會也難以照顧自己的男孩正勛。

他既沒有禹英禑"我見猶憐"的可愛外表,也沒有英禑某方面的高超能力,他的智力和兒童差不多,連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無法做到,甚至被懷疑對親哥哥施以暴行將其致死。
對于自閉癥患者的父母而言,同樣殘酷。

同樣是自閉癥,自己的孩子自述無法清晰還涉嫌殺人,而別人的孩子卻可以擔任辯護人并且在公堂之上妙語連珠。
自閉癥千差萬別。

而自閉癥也會被互相比較,真是一個殘忍的世界。
其實,對自閉癥患者來說,家人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當英禑詢問父親如何和自閉癥患者交流時,一直要強的父親終于崩潰大哭,發泄了自己多年獨自照料自閉癥女兒的委屈和不滿。

沉溺在自己世界里的女兒將拉扯自己長大的父親視作空氣,從不回應對方的情緒變化。

這是自閉癥家屬特有的孤獨,為人父母也只能咬牙苦撐。
正勛和英禑都是旁人眼中的異類,因為自閉癥被刁難,被排斥,被質疑。
即使是親身父母也難以相信無法自證清白的正勛。
而英禑在中學時期也曾因自閉癥遭受過校園暴力,在法庭上即使業務能力過人但還是被檢察官以自閉癥的身份攻擊,被排除在最終的審判中。

他們都無法選擇如何出生,無法選擇健康地降臨人世,無法選擇正常的成長、正常的生活。
但是他們都不該被偏見殺死,也不該被大眾漠視。
這也是韓劇現在愈來愈被稱贊之處。
它讓身為邊緣群體的自閉癥患者被"看見了"。

它讓遠離于時代洪流之外,在話語權、社會資源、權利等各方面處于弱勢狀態的邊緣群體,終于以堂堂正正的影視主角地進入主流社會的視野。
讓邊緣群體被大眾看見,是文藝作品應有的創作觀念和人文態度。

《非常律師禹英禑》做到了,盡管它在關注邊緣人群方面還是有些缺憾的。
它確實關懷自閉癥患者,但卻是有限的關懷。
它讓自閉癥患者被看見,只是被看見,但目光還是有限的。
《非常律師禹英禑》當然沒有消費自閉癥群體,也沒有陷入廉價的同情。

但它也沒有真正站在平等的位置去深入聆聽自閉癥群體的心聲,而是選擇藝術化虛構天才自閉癥律師,并且給她安排美好夢幻的童話情節,收割偏好浪漫愛情和圓滿故事的目標群體。

自閉癥患者值得被鼓勵關愛。
但是過于偶像化、工具化的感情戲只會消耗為邊緣題材慕名而來的觀眾好感。
過旋轉門好似華爾茲確實很浪漫,但也真的是韓劇男女主才會出現的橋段。

每次破案靠女主看見鯨魚的靈光一現就能迎刃而解,大女主的主角光環沒有消散,只不過她恰好也是個自閉癥,而自閉癥的人設只是為了更加討巧好親近觀眾。

本劇也沒有逃脫單元職業劇高開低走的弊端,案件越來越刻意無趣,中后期讓人看得很疲乏。
而女主又被設定成狗血身世,以此引發新的戲劇沖突。

仔細探究,自閉癥這個癥狀其實沒有被聚焦討論,還是蜻蜓帶水般地簡單帶過。
《我是遺物整理師》里的自閉癥男主克魯,同樣記憶力超群并且觀察力驚人,也有慘遭棄養的心酸身世引起觀眾為之動容,而他身邊的朋友和家人又是包容他治愈他珍惜他。

克魯也喜歡海洋生物,經常去海族館參觀,動不動就背出一大段海洋生物的知識,和喜歡鯨魚的禹英禑在這方面如出一轍。

他們除了外表上有著自閉癥患者的明顯癥狀外,在其他方面甚至遠超越于常人,甚至像開了金手指一樣過于一帆風順。

這不免讓自閉癥反而成了噱頭,骨子里還是在為主角打怪升級談戀愛作嫁衣。

由此看來,編劇在塑造天才自閉癥律師禹英禑的時候,不免美化了主人公的疾病癥狀,淡化了自閉癥群體的生活困境,從陌生化的視角切入律政劇以此吸引更多的關注。

這部劇雖然爆火,但卻有可能造成社會對自閉癥群體智力方面的誤解,給自閉癥患者及其家屬帶來某種精神上的創傷。

這也是大多邊緣題材韓劇包括韓影的通病。
他們太知道現在全世界觀眾喜歡看什么,尤其知道大家喜歡看韓國人拍什么。

《素媛》和《熔爐》的成功不僅是讓全世界觀眾去關注深受迫害的邊緣群體,倒逼韓國法律去修補完善,也滋養了韓國后續的影視產業。
嘗到甜頭的韓國電影人和電視人都想復制《素媛》和《熔爐》的成功。

于是他們在影視創作中生猛地涌入更多敏感的社會議題。
光就《非常律師禹英禑》而言,案件就涉及家庭暴力、同性戀愛、脫北問題、專利壟斷、拆遷糾紛這些值得深刻反思與嚴肅探討的社會議題。

但它僅是隔靴搔癢,不痛不癢。
盡管指涉了再敏感的社會事件,但終究是敢寫卻不敢寫深,不免有些乏善可陳、糟蹋題材。

雖然韓劇盡可能往美劇短小精悍的優勢上靠,但節奏是快了,卻避不開墨跡矯情的短板。
也舍不得丟掉浪漫的體質,即使是邊緣題材也得硬加突兀的情感線。

難免被公眾懷疑借著特殊人群的題材來寫韓國編劇最擅長的偶像劇。
但是,韓國友人真的有去把鏡頭對準邊緣人群。
即使骨子里還是偶像劇套路,但他們不會再讓夢幻愛情發生在霸道總裁和灰姑娘之間,他們賜予邊緣人群被愛的權利和可能。
從某種意義上,也拉近了觀眾和自閉癥群體的距離。

反觀我國當下的電視創作呢?
一窩蜂的仙俠古偶甜寵工業糖精。
蒙眼、捅刀、萬米跳臺、n生n世要放在十年前估計還夠吸引人。
但現在是聽到"三界"、"帝君"、"天帝"、"拯救蒼生"就已經想翻白眼的地步了。

某部仙俠試水成功后,市面上便樂此不疲地跟風制造。
但后續之作里,真正有水花的能有幾個。
本該走青衣路線的女演員也開始沉浸在偶像劇里演絕世大美女,重復戲路,卻爆款不再。
追逐流量路線的楊紫終將被流量反噬,演技也成了僅粉絲可見。

國產劇觀眾苦矣。
不要說中國熒屏看不到邊緣人。
甚至連真實存在的人都看不到。
捫心自問,國產劇的主角身上有"人情味"嗎?
不是被刻意拔高塑造成偉光正的孤膽英雄。
就是千篇一律的瑪麗蘇、戀愛腦。
女性群像里也躲不過臉譜化的魔咒。
連賣慘都掩蓋不去懸浮于現實之外的油膩氣息。

什么時候可以給國產劇掀開這層不講人情味的遮羞布?
什么時候中國電視創作者可以脫離IP的束縛,不要再一股扎進紙片人的創作進行沒有靈魂的改編,而是慢下腳步看看所生活的周遭,立足國情,洞察民生,聆聽本土觀眾切切實實的心聲。
不要因為整個國家在向前奔跑,就忘了那些被撞倒的人。
隔壁領居打破了看似風平浪靜的海面,確實掀起了驚濤駭浪,這是值得我們尊重的。

但是這浪到底能刮多遠多久,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影視精品有多少,還是需要觀摩靜待。

韓國影人們馬不停蹄地開墾本國各種不被主流社會關注的邊緣題材,生產成影視作品向外源源不斷地輸出。
盡管還是擺脫不了一些創作窠臼,但這份真誠的目光還是彌足珍貴。

讓多一個人看到,就能產生多一份思考,為改變多提供一個契機。
某種程度上也是種成功。

我們必須承認,無論是韓劇還是韓影,他們在處理邊緣題材以及社會陰暗事件時,已經可以很成熟地將其打造成親近各國觀眾的文化商品。
當然,中國影視行業也并沒有真的忘記邊緣群體。
不談不爭氣的國產劇,在主旋律、商業大片充斥的市場,我國始終有懷揣著悲憫之心的電影人,摸索著如何讓現實中的小人物被更多人看見。
國產經典電影中的邊緣人群不該躺在影史教科書中默默無聞,無論是影視行業從事者還是普羅大眾,都該溫故而知新。

早在30年代堪稱中國默片高峰之作的《神女》中,就有阮玲玉傾情演繹走投無路但勇于向不公命運反抗的性工作者,從某種意義上領先了《西西里的美麗傳說》66年。

除了高粱地里的剛烈硬漢和芙蓉鎮里"像牲口一樣活著"的落魄右派,姜文也曾在1990年獲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的《本命年》中出演刑滿釋放的北京迷惘青年。

與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車司機》的德尼羅一樣都是不合時宜的人,影片有著同樣陰沉迷茫的氣氛,而結尾更加黑暗無助。

談到邊緣人群,更不必對將導筒對至小偷、妓女、失業者的第六代導演多加贅述。
貫穿中國電影史,中國銀幕從來沒有停止過關注邊緣人群。

他們的攝影機不撒謊,他們的創作態度更加客觀冷峻,他們都在為邊緣人群發聲。
我國文藝創作者對邊緣人群的書寫向來不比韓劇韓影少,甚至更加聲嘶力竭。

我們不是沒有,只是多限于文藝片,而能看到以及愿意去看的國人實在太少了。
好不容易國內有邊緣人群當主角的作品,也只會被詬病是否存在丑化抹黑、迎合西方價值觀之疑。

暑假檔的《隱入塵煙》為我們呈現了兩個孤寂邊緣的底層西北農民從陌生到熟悉、從相知到相守的過程,也是導演李睿珺送給中國鄉村的一首情詩。
但城市的電影院飄不進西北荒漠的黃沙。

影片作為文藝片難免排片受限,但真正主動花120分鐘走進電影院去沉浸體驗鐘邊緣人生活的實在是渺無人煙。

現實情況就是大眾已經沉不下心去看自己電影人去拍自己國家邊緣同胞的故事,但是對東亞友人用浪漫外殼包裝的邊緣題材卻格外包容。
對我國絕大多數觀眾而言,花30塊錢進電影院看藝術電影和邊緣人感同身受還是有點舍不得,但是通過盜版資源看華麗包裝的韓劇與邊緣人共情卻是輕而易舉。
畢竟,心里念叨著慈禧太后早就付過版權費了,白嫖就夠了。
這也是韓劇目前在國內存在過譽的事實。

賈樟柯曾說:
用電影去關注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受每個平淡生命的喜悅與沉重。

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邊緣人也不例外。
影像的力量讓我們可以看見邊緣人,更應該讓我們看見真正的邊緣人。
能拍是福分。
不過,敢拍也不一定能拍得好。
但不敢拍、不能拍肯定是影視工作者的不幸。
不想看、不能看更是觀眾的悲哀。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43c0b48e9f09097a77ea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