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馬香玉。
等了六年,周杰倫終于發新專輯了。
對于很多歌迷來說,這天就像是過年。
熱搜頻頻刷屏,每個人都歡天喜地,特別興奮。

可誰能想到。
就在幾天前,這次的專輯差點出師未捷身先死。
明明新專輯還未發布。
豆瓣上已滿是一二星和差評,甚至還直接開分5.3。


隨后,周杰倫粉絲紛紛跑來維護,才將評分穩在 7.5。
豆瓣官方后知后覺,為提前開分的行為道歉。
并關閉評分,清空所有評論。

但這件事情,怎能就這樣不了了之?
新專輯未發,豆瓣先開分。
不依靠真憑實據,只依靠個人好惡,就輕易評分。
這不僅是對創作者的一種傷害,更是能反映出如今大環境下的一種畸形。
這場鬧劇,歸根結底就是一場粉黑大戰。
先是黑粉跑來,打低分和差評。

隨后,周杰倫粉絲又跑來刷高分拯救。
雙方你來我往,愣是把最該嚴謹的豆瓣影評區當成了戰場。
而這幾年,發生類似事情的不只有周杰倫。
可以說,豆瓣評分受飯圈影響已久。
不知什么時候起,粉絲刷豆瓣評分成了對偶像的一種應援方式。
不信,你看。
在各大明星,尤其是流量明星的粉絲群體中。
幾乎都有專門用來指導組織粉絲對豆瓣進行養號、評分、影評的大粉。


他們有組織,有協調,更有號召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粉絲猶如「人肉水軍」。
在豆瓣上,為偶像去開疆擴土,刷高分、維護作品口碑。
可同樣的,這種行為也常常會誤傷無辜的人。
由于豆瓣的反水軍機制,平常不夠活躍的賬號打分可能被判定為水軍。
粉絲為確保自己的打分有效,就需要養號。
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去無關人員的作品下打分評論。

例如去年,王一博粉絲大量涌入《記憶記憶》書下打分。
目的就是為了養號,維護偶像作品的豆瓣評分。
可也因此,導致該書籍評分大量注水。
最終,被原書編輯發文控訴,要求其粉絲離自己的作品遠一點。

更有甚者,還將豆瓣當成撕逼、攻擊對家演員的一種工具。
幾年前的音樂劇《阿拉木汗的傳說》。
原是制作團隊花費五年心血,跨越上海、新疆兩地。
不知經過多少藝術家的辛苦努力,才實現的民族文化大融合作品。

但沒想到,它最終不是折在內容,而是毀于「飯圈撕逼」。
這一切,只因女主演恰巧撞名迪麗熱巴。

便導致其被誤傷,豆瓣滿是一星差評。
當中,還有不少偽裝路人的黑粉。
一個個義正言辭地批評迪麗熱巴的表現有多差。



可殊不知,迪麗熱巴全程沒有出現過。
事后,即便在不少劇迷的挽救下,評分也才升至5.3。

還有去年的古裝劇《風起洛陽》。
真正上線時間,要比官宣時間晚上一小時。
可在原定播出時間,豆瓣影評區齊齊涌入幾百條評論。
當中,有好有差。
最終呈現出的,居然是一星和五星兩極分化的狀態。


還有懸疑劇《誰是兇手》。
剛開播時,影評區出現大量質疑趙麗穎演技的差評。
有人說她一出場,直接毀了整部劇。
還有人說她演技臺詞雙雙出戲,濾鏡磨皮都太重。

乍一看,還以為是路人評論。
可問題在于,剛開播的兩集中,趙麗穎尚未露面。
那么,這些人的依據又來自哪里?
想必不少人心中早有了答案。
除了飯圈外,豆瓣還受職業水軍的影響。
很長一段時間內,豆瓣可以說是國內最有公信力的評分平臺。
我們常常看到,媒體想要夸贊或貶低一個影視劇時。
常常會在標題上,標注出它在豆瓣的評分。

在一定程度上,豆瓣評分可以代表影視劇的口碑和質量。
擁有這種公信力的豆瓣,自然就成了不少人心中盤算的對象。
為讓自己簡歷上更好看。
一些影視公司和明星團隊,常常會想盡辦法去提高評分。

有需求有市場,就會產生供給。
不少人瞅準時機,找到了一條「發家致富」的路子。
他們組建專業的水軍團隊。
專營豆瓣賬號買賣,刷分控評,以及養號的事情。

在這當中,有兩種較為常見的方式。
第一種是機器水軍,全靠自動刷分。
操作簡單,但易被系統識別偵破,評分清零。
還有一種是真人水軍。
組織者一般會以兼職的名義,在群內發布任務。
讓大家用自己的賬號,按指定要求打分截圖,領取傭金。
并且,根據賬號的注冊時間和活躍度,所得到的酬勞各有不同。
但價格,大多都在幾毛到幾十塊之間。

同樣的,影視劇也分好刷分和不好刷分。
若是演員陣容不大,較為小眾的影視劇。
一般情況下,可以直接喊價包分。

可若是強陣容,高流量的影視劇,價格往往也要很高。
明星知名度越大,所帶有的爭議可能更多,會引來不少的惡意打分。
在這種情況下,平均每投入三萬,可以讓劇漲 0.1 分。

在如今市面上,影視劇在豆瓣評分上的花費一般在幾萬到幾十萬。
更有甚者,還可能會花上120 萬。
幾年前,央視就曝光了豆瓣水軍和粉圈的控評潛規則。
豆瓣曾回應說,對相關事情進行排查移除違規短評。
并聲稱從未也不會有任何與評分有關的商業合作。

但只這樣做,完全不夠。
近幾年,這樣的事情一次又一次的發生。
為了「漂亮」的豆瓣評分,各方絞盡腦汁爭奪。
最后,水軍賺得盆滿缽滿。
演員和影視公司保住了自己最后臉面,還能大吹特吹。
可作為曾公認權威的評分平臺,豆瓣變得愈發烏煙瘴氣。
在很多人眼中,它成了網絡水軍黑子大本營。


漸漸地,很大一部分人開始質疑,甚至都不愿再相信豆瓣評分。


而這背后,是豆瓣公信力的喪失。
隨著職業水軍方式的日益改進,飯圈的進一步攻陷。
豆瓣要想贏回觀眾的信任,就該履行好平臺監督機制。
采取有效措施去堵住漏洞,防止水軍行為的泛濫。
同樣的,畸形的飯圈文化,一味看重評分。
甚至不擇手段地追求虛假評分。
這些都會讓演員們不能再安心創作,一次次陷入利益紛雜中。
就像業內人士所說的。
作品最后比拼的不再是質量,而是誰的預算更高。

在這種惡性競爭下,影視作品只會越來越爛。
持之以恒下去,最終吃虧的還是影視行業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