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蔡夢瑩)在江蘇蘇州觀鳥圈里,有個花名叫做 " 黑琵 " 的神秘新人。在短短的 3 年時間內,一共記錄到 292 種鳥,其中蘇州地區 256 種,偶爾還有一手鳥訊發布。" 黑琵 " 是誰?" 黑琵 " 喜歡獨來獨往,很少混圈。極少數人知道," 黑琵 " 的真實身份是一名初中生。

△ " 黑琵 " 本人
現代快報了解到," 黑琵 " 的真名叫朱晟濤,今年 15 歲,目前就讀于蘇州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金山路校區。2019 年 10 月,他用一臺觀察昆蟲用的望遠鏡開啟了觀鳥之路。
" 黑琵 " 是誰?觀鳥圈神秘新人只有 15 歲
" 黑琵 " 是 " 黑臉琵鷺 " 的簡稱。它有著扁平如湯匙一般的長嘴,身形姿態優雅,有 " 黑面天使 " 的美稱。江蘇鹽城和浙江杭州灣是全球黑臉琵鷺的重要停歇地。因為種群數量少,黑臉琵鷺也是不少鳥友的 " 夢中情鳥 ",朱晟濤也不例外。" 我剛開始觀鳥的時候,就特別喜歡黑臉琵鷺。它比較好看,但在蘇州比較少露面。最開始我也是在雜志上看到的圖片。"

△朱晟濤拍攝的黑臉琵鷺
真正與觀鳥結緣,還是因為一臺望遠鏡。出生于 2007 年的朱晟濤從小就喜歡小動物,2019 年暑假,他參加了云南西雙版納的一個昆蟲研學活動,之后家人給他買了一臺觀察昆蟲用的專業望遠鏡。一次,他偶然看到說明書里稱,這個望遠鏡也可以用來觀鳥。2019 年 10 月的一個休息日,爸爸帶他去太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試試望遠鏡的新功能。" 我就覺得觀鳥好好玩,后來我就喜歡上了這件事 。"
觀鳥是個非常小眾的愛好,入門基本靠自學。不過,這對于喜歡鉆研的朱晟濤來說并不難。他先是上了資深觀鳥愛好者開設的線上課程,課余時間再補充閱讀專業書籍。" 學會了分類之后就不難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蘇州可以去哪兒觀鳥? 在一次野外觀鳥時,朱晟濤偶然遇到一名同樣熱愛觀鳥的生物老師,又通過他和蘇州市林學會搭上了線,參加了幾次鳥類調查活動。有了專業鳥類保護工作者的指導,朱晟濤的進步也越來越快。
草坪上偶然發現斑頭雁,屬蘇州第二筆記錄
入了門,觀鳥愛好者的體驗就是不斷 " 加新 " 的樂趣。2021 年初,朱晟濤在爸爸的支持下更新了裝備。" 新設備到位了,出去就多一些。"

△朱晟濤發現的斑頭雁
2021 年清明小長假,他跟隨父母來到張家港市南豐鎮,此行的目的是尋找東方鸻。" 就在我們四處望的時候,居然在遠處的草坪上看到兩個大家伙。我一看,是斑頭雁。" 激動之余,朱晟濤第一時間聯系了蘇州資深觀鳥愛好者錢鋒。錢鋒很驚喜,因為斑頭雁在蘇州本地幾乎沒有野外記錄。后經核實,朱晟濤在張家港草坪上發現的斑頭雁,是蘇州地區的第二筆記錄。
" 果然新人總是能看到新奇的物種 "" 又一次驗證了新人魔力定律 "…… 消息在微信群里傳開,附近不少觀鳥愛好者火速趕來。于是,朱晟濤就看到了這樣的畫面:五六個帶著望遠鏡和照相機觀鳥愛好者中,有的趴在地上,有的弓著身子緩慢前行,兩只斑頭雁在前方的草坪上悠閑地散步覓食。

在 2021 年江蘇省暨蘇州市 " 愛鳥周 " 活動 " 鳥類攝影故事大賽 "(青少年組)評選中,他聲情并茂地講述了這段難忘的經歷,最終在比賽中獲得二等獎。
20 多只天鵝悠閑散步,細心的他從中發現一只疣鼻天鵝
更新了裝備的朱晟濤也在 " 加新 " 的路上不斷前進。2021 年 11 月底,他和家人一起在蘇州東山觀鳥,就在吃完午飯準備打道回府時有了新發現。

△在蘇州東山發現的疣鼻天鵝
" 當時我們走在環太湖大道上,突然路上來了一群天鵝,有 20 多只,其中 1 只長得不一樣,我認出來了,它們是疣鼻天鵝。" 疣鼻天鵝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形態與大天鵝基本相似,只是鳥喙為紅色,前額有突出的黑色疣狀物。疣鼻天鵝在游泳時脖子比大天鵝更彎曲,體態更優美。這一次的意外發現也讓他興奮萬分。朱晟濤知道,疣鼻天鵝也是蘇州極少見的物種,此前只在常熟有過記錄。
通過微信群,朱晟濤也結識了一群同好者。微信群里的他多數時間都在 " 潛水 "。知道他真實身份的人不多,只有極少數人曾在線下觀鳥活動中與他打過照面。" 如果發現了比較稀少的鳥,有人也會第一時間告訴我。但我還是學生,并不是每周都能有時間出門觀鳥,如果作業沒寫完,那只能不去。"

△紅頭潛鴨
從 2019 年 10 月至今,朱晟濤一共記錄了 292 種鳥,其中蘇州地區 256 種。除了 " 大本營 " 蘇州,他的觀鳥足跡還延伸到了浙江麗水、寧波、江蘇鹽城等地。" 南京我去過中山植物園和老山。"

△黑短腳鵯
未來,他還想去廣西北海和青海觀鳥。" 北海是猛禽愛好者的天堂,青海則是觀賞青藏高原特有物種非常理想的地方,有很多我們這里見不到的鳥種,我也想去看看。"
媽媽眼中的 " 黑琵 ":超級自律和一腔熱情
在亮眼的觀鳥數據背后,離不開家人的支持。每次觀鳥行動,必定是全家出動,朱晟濤負責指揮,爸爸是司機兼保障后勤,媽媽和弟弟則是陪看員。" 我和他爸爸對觀鳥一竅不通,都是跟著他一起觀鳥,他說去哪兒,我們就去哪兒。" 媽媽沈彥君告訴記者。
朱晟濤對于觀鳥的熱情,也讓沈彥君都很佩服。" 一提到要去哪里觀鳥,他也不嫌累,背著老重的相機到處跑。"
沈彥君是一名小學教師,遇過各種類型的孩子。在她看來,兒子能在學習緊張的初中階段堅持觀鳥,靠的是就是自律和專注。朱晟濤從小就能按時起床,幾乎不需要鬧鐘。讀初中時,他每天 5 點半醒來,暑假期間偶爾睡個懶覺,也不會超過 7 點。" 如果他自己想要去做這件事,就會自己去下功夫。"
" 他的學習成績不算拔尖,只能說中等偏上。我們對他的要求就是,如果每周末要抽時間出去觀鳥,那么手頭的作業就要安排好,至少不影響到正常學習。"
2021 年 8 月,朱晟濤曾寫了一篇小短文——《不只是一個數字》,發表在蘇州市林學會的微信公眾號上。文中,朱晟濤講述了自己愛上觀鳥的感悟:" 觀鳥能讓我全身心融入大自然,感到無比放松,緩解了我的學習壓力,從中也讓我體驗到了‘加新’的樂趣。愛好是一種富有魔力的東西!感謝鳥兒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活力。"
對于未來,朱晟濤坦言,因為喜歡觀鳥,所以對生物比較感興趣。具體將來從事什么行業,他還沒想好,只是希望能延續觀鳥這一愛好。
(編輯 陳海靜)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1441b9e780bf92c001c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