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二舅」刷屏了。
UP 主衣戈猜想制作的視頻,描繪出二舅的人生。
他本是天才少年,前程似錦。
卻因為醫生打錯針,落下殘疾。

但二舅沒有被不平坦的命運擊倒。
他自學成為木工謀生,還懂雕刻、繪畫、針灸,甚至是算命。
把收養的女兒拉扯大。
修好了全村大大小小的電器 ……

如野草般頑強,如野鶴般瀟灑。
二舅治愈了許多網友。
「教我們如何面對一地雞毛的生活,消散了我所有的矯情和空虛。」


借著二舅的話題,魚叔想聊聊另一部被忽視的國產好片。
它記錄了更多的「二舅」們,平凡又偉大的人生——
《人生第二次》

導演秦博,國產紀錄片界一塊金字招牌。
他的鏡頭對準社會現實,創作出了多部 9 分 + 佳作。
《人間世》,聚焦醫患關系。
《人生第一次》,講述普通人經歷的各種初體驗。
這部最新的紀錄片,依然由央視出品,關注人們如何開始「第二次的人生」。
不負眾望,拿下豆瓣 9.1。

《二舅》視頻當中,有一句話讓魚叔印象很深:
「都說人生不是胡一把好牌,而是打好一把爛牌。」
這部紀錄片的主人公們,正和二舅一樣。
抽到「爛牌」,把它打好。
對于小伙何華杰來說,這副爛牌是意外致殘。
遭遇車禍后,他的胸部以下都沒有了知覺,只能在輪椅上度過余生。
26 歲的他,稱自己現在是 62 歲。
「我除了躺在床上,被人照顧著,什么都做不了,就連大小便都沒辦法控制,我就像個老年人一樣。」

和爛大街的勵志敘事不同,紀錄片沒有過度呈現何華杰「自暴自棄」之后的「觸底反彈」。
只是平靜地記錄了何華杰與自我和解的過程。
其中裝點著自嘲式的幽默。
做康復訓練的時候,他扭動著身體,說自己好像只狗。
逗得正拍視頻的媽媽哈哈大笑。

訓練結束后,醫院獎勵他體驗可穿戴式的外骨骼。
而他站起來后的第一句話又是打趣:都不記得一米八的空氣是什么味道了。

就連自己給自己導尿時,何華杰也不忘拋梗。
說自己見完前女友,「血壓飆到 200,臉紅心跳,手心冒汗」。
別以為是愛情蘇醒了。
其實這是神經受損,長時間憋尿后,膀胱過度興奮。

正像《二舅》視頻帶給我們的觀看體驗。
恰到好處的黑色幽默,不經意間沖淡了故事本身的苦澀。
二舅的「人生第二次」,或許是從學木工活開始。
而何華杰的「人生第二次」,是從遠離母親開始的。
并不是他不孝順。
在出事的三年里,他一直被母親照料。
吃飯、穿衣、洗頭、鍛煉 ......

就如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所寫的那樣。
「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何華杰能夠體恤母親的不易,便更想證明給母親看,自己可以獨立生活。
讓母親可以重新找回自我。

于是,他考了殘疾人駕駛證,和四個「輪友」一起向川藏線進發。
出發前,還和媽媽約定「我想你跟我后面是玩的」。

當然,生活的重建不是一口氣就能夠完成的。
何華杰必須從最「簡單」的動作做起。
光是上輪椅,就需要上萬次的練習,找到其中的竅門,才能夠順利完成。
何華杰把后背磨出了血印,還是沒能成功。
只能被媽媽狼狽地提了起來。

在殘酷的現實之下,他的努力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直到一次,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何華杰逼著自己上輪椅。
沒料,竟戲劇性地遇到了突如其來的冰雹。
像一顆顆石子打在身上、頭上。

連和他同行的隊友都看不下去了。
「太慘了。」

但何華杰不甘心放棄。
他先把身體一點點的轉移到車上,然后再從車上轉移到輪椅上。

終于坐上輪椅的那一刻,他爆了一句粗口。
一邊激動地哭了出來。
普通人易如反掌的動作,對他來說,卻是有能力開啟新人生的證明。

紀錄片中,也有很多像何華杰一樣的人。
他們不小心從輪椅上摔下來的時候,不覺沮喪,反而會笑成一團。

冰雹砸到身上,脫口而出的不是「疼」,而是「爽」。

在面對人生的遺憾時,他們都選擇向前看。
就如這部紀錄片導演解讀的那樣,「我們要允許任何事情的發生,也要接納任何發生過的事情」。
而對于李婷來說,「爛牌」是教育背景。
她當過文員、服務生,但都受限于學歷,工作內容缺乏含金量。
她所在的深圳,有一條名叫「翻身路」的街道。
李婷也向往翻身,找一份更有挑戰性的工作。
「人是要改變的,我覺得我可以往好的方向走。」

于是,她決定去學習計算機課程。
但這段人生經歷充滿著重重阻礙。
一方面,一分錢難倒英雄漢。
她攢了兩年的錢才夠學費。
而在上課的那段時間里,李婷始終勒緊褲腰帶。
每一分錢都是她從牙縫里擠出來的。
為了省電費,不敢開風扇。

也沒錢買書桌。
隨手拿一個紙箱湊合用。

好不容易學校放假,她也不敢放松。
跑到外面打零工賺生活費。

另一方面,家人重男輕女的思想是李婷頭上的一片烏云。
她本來早早就能去學計算機,但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把掙來的錢挪給了哥哥。

這次終于攢夠了錢,能上學了,卻還被媽媽要求攢錢讓弟弟也去讀書。
「他在工廠做工很辛苦,你叫你弟弟去讀。 」
當李婷抱怨學費很貴的時候。
只聽到媽媽輕飄飄地說了一句「我給他咯」。

李婷攢了兩年才湊夠學費,而弟弟只需要媽媽一句話就可以實現。
她偶爾也會抱怨媽媽。
「因為我兄弟姐妹很多,她一碗水端不平,但是她偏得也太重了,所以說,你說我怨我媽也不可能,又不可能不怨。」

同樣是外來打工者的黃妹芳,則要面對落戶的艱辛。
她想要留在深圳,讓兒子可以享受大城市的教育資源。

但根據深圳的落戶規則,需要滿 100 分才能落戶。
而 40 歲以后,每年還要扣兩分。
為了能夠盡快落戶,黃妹芳犧牲了很多。
每天恨不得把時間掰成兩半兒花。
在完成工作的同時,花費大量時間考學。
還要照顧兒子。

在房間里貼的一張 1 小時午休安排就記錄了這種艱辛。
「一刻鐘回家,一刻鐘燒飯,一刻鐘吃飯,剩下的一刻鐘原路返回。」
她步履不停,沒有絲毫喘息。
「就跟打仗一樣。」

與此同時,還為了兒子小升初,放棄了自己更喜歡的社工工作機會。
所幸最后,兒子找到了學校。
一家人搬到了新家。
黃妹芳也著手準備考社工資格證。

除此之外,這部紀錄片還講述了其他真實又打動人心的故事。
比如走出不幸婚姻的女性。
還有留守兒童。
他們各有各的苦難。
有的被媽媽拋棄,有的父母離婚。
但都沒有放棄,而是在努力學習,想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于是,每天凌晨四點半點起床,進行體育訓練,練習長跑。
即使鞋子不合腳,腳被磨破了皮,但依然堅持完成今天的訓練。
直到跑完才用涼水沖沖,減輕疼痛。

他們就如同紀錄片中,一只被拋上天后,努力撲騰的雞。
即便知道自己不是雄鷹,但在騰空的那一刻,依然奮力拍打著翅膀。

他們的故事,結局并不重要。
普通人的人生,也從來不是「逆襲爽劇」。
就像李婷終于從計算機學校畢業后,并沒有得償所愿。
面試屢屢碰壁。

到最后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工廠。
但好在工作內容從以前的「擰螺絲」變成了「敲鍵盤」。
她也沒有感到沮喪。
「麻雀不能一下變鳳凰,但我知道我要翻身。一輩子這么長,就算創業一路行不通,但還有創業二路,創業三路嘛。」

身處逆境又如何?
生命的閃光不只在于登上巔峰。
更在于逆境中自處的那一份堅韌與豁達。
在決定「打好這副爛牌」時,第二次人生就已經開始了。
《人生第二次》與譚喬合作的特別企劃當中,回訪了「福貴大爺」。

11 年前,他出現在《譚談交通》節目中。
因為超載被譚警官攔下。
結果意外吐露了令人唏噓的遭遇:父母雙亡,妻女早早去世,只剩一個傻弟弟和一條狗。
譚警官感慨問道:為什么要這么拼?
而「福貴大爺」回,「因為我要往前看,不要想那些不開心的事情。」

如今,「福貴大爺」再婚,有了女兒。
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或許正應了《二舅》視頻里的那句:
「第二快樂的人,是從不回頭看的人。」

許許多多個「二舅」,讓我們看到平凡中的偉大。
這也正是紀錄片的魅力所在。
他們擊中的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鏈接。
讓我們看到了人在面對苦難時,最本能的抵抗。
歸根結底,打動我們的,并非「苦難」,而是「活著」。
全文完。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15f518e9f0969893040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