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的陣容到底有多強?
導演,是枝裕和,拿過金棕櫚(《小偷家族》),在豆瓣,他導演的作品大多都超過 8 分。
男主角,宋康昊,韓國國民演員,憑此片拿了戛納影帝大獎。
女主角,裴斗娜,可能已經成為韓國女演員對外的一張名片了。
可以理解為,最頂尖的導演搭配最頂尖的演員拍了部最拿手的電影。
沒錯——
《掮客》。
不過肉叔對這部電影感興趣可不僅僅是因為它的陣容強大。
而是因為它的題材——
嬰兒販賣。
這些 " 人販子 " 的理念是,把多余的孩子拿出來,合理分配給需要的人,順便賺一些中介費。
這是 ……" 厚顏無恥 "?
韓國,有一種叫做棄嬰保護倉的東西。設立之初的理念很簡單:給一些未婚先孕或者意外懷孕的女性提供幫助。畢竟,將嬰兒遺棄至福利院,總好過遺棄致死。但幾乎是設立之初,這樣的設施就引來了爭議。為什么?因為遺棄的方便,總是會助長遺棄之風。比如影片中的素英(李知恩 飾),將孩子遺棄在保護倉外,轉身便走,只留下了一張沒有寫明聯系方式的小紙條:我會來接你的電影,便圍繞著這個叫做羽星的嬰兒展開。

故事的主角叫相弦(宋康昊 飾)。他經營著一家洗衣店,生活艱難,欠了不少外債,于是和一個叫東秀(姜棟元 飾)的福利院職員一起,干起了掮客的買賣。所謂掮客,也就是中間商,以倒賣嬰兒掙取差價而生。

這天,他們看到了這個沒有寫明聯系方式的棄嬰,心下便明白,大概孩子的母親再也不會回來了,在他們的經驗里,隨隨便便扔個紙條就走的母親,找回孩子的幾率僅有 2.5%。

但意外的是,孩子的母親回來了。她找回了福利院,查無此人,準備報警,擔心暴露的東秀只好坦白,將她帶到了相弦的住處。但,故事并未如你想象中發展。原來,素英是個妓女。因為身陷一起謀殺案之中,素英知道自己沒有能力撫養孩子,于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家庭環境,也為了不拖累孩子,她決定和他們一起把孩子交給合適的家庭撫養。親生母親和人販子一起,四處找尋買家。

而他們不知道的是,與此同時,有另兩雙眼睛一直在盯著他們。警察秀珍(裴斗娜 飾)與她的助手。就像獵鷹,等待著他們交易的瞬間,捉拿歸案。

故事基本上就是圍繞著一次次交易展開。就像公路片,每一次的停留都帶出一定的信息。比如孤兒院。三人停留在孤兒院,我們隨即了解到東秀的身世:他也是一個被遺棄的孩子。并且,由于政府補貼不斷縮水,福利院的經營也越發困難,這些都是導致東秀參與賣孩子的內因。

或者警車。有意思的是,警察秀珍的視角大多數時間都停留在警車里。一開始,是遠距離的漠視。她們透過車窗看著遠處的掮客,也就是她們眼中的罪犯,評論著他們的行為。


到了最后,兩人走出警車,開始在街上巡邏。
此時,秀珍已經收養了羽星,她也完成了自己的心態轉換。

但電影最重要的一點是,合理化了販賣嬰兒的動機。
也就是相弦所說的,善意。

為什么?
電影里的解釋是,把孩子放進福利院,實際上是抹殺了孩子未來的可能性。

韓國的領養手續比較復雜。
一方面,有很多想領養的人因為各種條件資格不夠,從而沒有辦法領養孩子。
另一方面,即便是夠領養資格的人,領養之后你也不知道他會對孩子做些什么,比如去年震驚韓國的一個案子,16 個月大的女童被領養 9 個月后遭父母虐待致死。

所以相弦所做的,就是合理化分配孩子,并在這個過程中賺取一定的非法傭金。這樣的善意,你怎么看?
紀錄片電視臺出身的是枝裕和,在他最早獨立企劃的紀錄片《可是 …… 在這個拋棄福祉的時代》中便顯現出此后一貫的創作態度——
人物上破除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他片中的主人公常常具備" 雙重性 "。
這點自他在《第三度嫌疑人》轉型以來,尤為明顯。
彼時的是枝裕和跳脫出原來私人向的家庭片舒適圈,開始聚焦違法背德之人。
以建立底層小人物與司法體系的沖突來作社會批判。
這些角色身上善惡交加,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
比如《小偷家族》。(這部被是枝裕和視作《掮客》的姊妹片,且這倆其實是同期創作的。)
男女主一面有著從死人身上薅羊毛的殘忍,一面卻有著解救陌生孩童于家暴的溫柔。

而人物身上的這種可恨又可愛的撕裂感,實則直指的是社會秩序的裂口。
回到《掮客》。
人物身上同樣具備這種雙重性,最典型的是全片的核心人物,素英。
她的出場,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管生不管養的媽,在冰冷的雨夜里把孩子放在了嬰兒箱外的地板上。
當她跟著倆掮客踏上賣娃之旅,全程也極少照顧孩子。
儼然一副冷漠的棄子母親形象。

再往下看,素英又拋給觀眾一個信息炸彈——
她是個在逃殺人犯,親手殺死了孩子父親。
理由?
卻是出于一種純粹至極的母愛。
只因那男人說,像他這種(妓女的私生子)不應該出生。

于是你會發現,人物雙重性的背后其實是模糊的道德邊界。
他們打破 " 法 " 的邊界——
于 " 理 ",是法外之徒。但于 " 情 ",是有義之人。
然而。
司法倚重因果的武斷性,一如影片里的警察,以及影片外大眾對他們的態度。
從最開始便站 " 對 " 立場地審視,甚至鄙夷這些罪犯。

而是枝裕和刻意 " 立 " 起這兩方的矛盾,為的是 " 破 "。
" 掮客 " 的另一個更直白的翻譯是,中間人。
隨著故事發展,警察和罪犯,誰更像中間人、人販子?
邊界已然模糊。
相弦和東洙起初費勁巴拉地賣孩子,卻在兜轉之間產生情感不想賣了。
而警察秀珍為了能將他們抓現行,反倒盼著孩子趕緊被賣掉,甚至自己設局引誘犯罪。
釣魚執法失敗后,她又以幫素英減刑為條件,讓素英在掮客們那作臥底,催促賣娃。
不知不覺間,警察反倒成了那個最想把孩子賣出去的人。

當秀珍意識到自己的身份開始出現含混時。
兩方陣營界線彌散,善惡交錯。
理解才有了可能。
所以后來她主動提出收手,想讓素英別賣孩子了,去自首爭取早日出獄跟孩子團圓。

至此,借由警察對罪犯們前后態度的轉變,導演也明確表達出自己的一貫態度——
肯定可恨之人的可愛之處。
從司法的視角被一分為二的好人壞人,遠比預想中的復雜的多。
如何挖掘并理解這種復雜性,便是影片的內核。
正如他曾在自傳中寫道:
" 僅僅依靠法律裁決事件的善惡,與之相矛盾的倫理觀就無法孕育出來。"
是枝裕和的故事總是滋生于社會幽暗的裂縫里,以挑戰倫常法規的方式促使觀眾重新審視——
那些不被平視的、善惡難分的人,以及催生出他們的社會生態。
p.s. 以下部分嚴重劇透警告。
那么,問題來了。
這部看上去很是枝裕和的新片,口碑怎會堪憂?
《掮客》豆瓣開分 7.2,又接著掉到 6.8。
這在他的劇情片作品序列中幾乎要墊底。

而類似的題材,《無人知曉》豆瓣 9.1。失手在哪?
換句話說,它同時又很不是枝裕和。(老粉看完甚至還會有種被背叛的感覺。)
這就有必要重新審視下我們期待的 " 是枝裕和 "。
首先,兼具私人性與公共性。
《小偷家族》這部讓五次入圍戛納主競賽的是枝裕和終于拿下金棕櫚大獎,同時也標志著他在影片社會表達上的突破。
靈感也是源于社會新聞,一起瞞報家屬死亡,冒領養老金的案件。
這個無血緣關系的小偷家庭,大家基于 " 各有所圖 " 的利害關系聚在一起,卻又互相守望。
而隨故事推進,每個人身后的社會暗面一點點被揭開——
養老、貧困、兒童受虐 ...... 直指社會監管在某個環節上的失職。

是枝裕和曾表態:
"犯罪猶如我們社會的膿瘡,它關乎的不僅是犯罪者個人問題,也與我們相關。"
他要做的,其實是把現實世界已存在的陰暗,挖取到大銀幕上。
所以,你看這部影片的煙花戲。
導演故意不放煙花鏡頭,而是把鏡頭停在小偷一家抬頭凝視的時刻。
完成了底層與鏡頭外的我們一次意味深長的對望。

原來的他,拍片如解剖——
擅用最輕盈的手法,最鋒利的刀,把渺小的個體及其宏大的悲劇性抽絲剝繭地呈現在你面前。
基于東京棄嬰事件創作的《無人知曉》。
全片溫柔地描摹出一副殘忍的棄養孩童成長志。
典型的下刀不見血,一個細節:
少年吃力地搬運行李箱下樓,里頭裝著妹妹的尸體,而熙熙攘攘的人群與他們逆行而上。
同個世界生存的人們,生活便是在這種不經意間被割裂、斷層。

他的影片里也少見輕易的和解或救贖。
相反,總給人一種 " 分崩離析是必然 " 的悲涼感。
《比海更深》里,一家人因風暴來襲而短暫的重聚,但風暴過后,又迅速崩盤,各奔東西。

到了《小偷家族》,是枝裕和更將這種 " 悲涼感 " 上升至個體難逃傾軋的 " 宿命感 "。
最后一個鏡頭,那個再次落入虎穴的小女孩,站在家門口的長廊上,癡癡地凝望。
鏡頭一切,黑屏。
她看向的,是黑暗的深淵。

是枝裕和的柔情從來只是表皮," 狠人 " 才是他的真面目。
所以 ...... 當我看完《掮客》,第一感覺是——
是枝裕和在自己的老套路上玩脫了。
空有社會議題,缺少社會批判。
空有糖水的溫柔,沒有針砭的力道。
他突然拍起了命題作文:為所有生命唱贊歌。
全片試圖向那些曾被拋棄的孩子回答一個問題:我的出生是一件美好的事嗎?
且不說片中這段反墮胎的爭議性言論:
比起生下再丟掉,生之前就殺死,罪更輕嗎?

全片的情感高潮戲更暴露了影片的問題根源——
黑燈的酒店里,素英對著他們每個人,一一感謝:
謝謝你的出生

可細想:
一個從小被拋棄的女孩,被養成雛妓,生下私生子,又因殺人而面臨牢獄之災。
面對如此絕望的人生,要說出對生命的禮贊,得有多難?
而為了圓這個表達,影片把嚴肅沉重的社會題材轉譯成了童話。
它雖由棄養的爭議話題切入,卻繞開了對領養制度的探究。
把戲點放在書寫 " 人 " 上,并且是不真實的全員圣人。
一代人性觀察大師如是枝裕和,在這部片居然抽走了這些在底層摸爬滾打的小人物應有的灰調。
認識素英短短時日的東洙,心甘情愿地幫她重新開始生活,將計就計地把自己送進監獄。

一直痛恨棄養行為,志在破人販案的警察秀珍,轉頭收養了素英的孩子,帶了三年娃。

......
到最后,影片結尾還給了個所有人大團圓的結局。
人物全員向善以及故事的走向,統統落入廉價的暖心雞湯的陷阱。
背離了是枝裕和原本堅持的——肯定人的復雜性,質疑社會運作體系的慣常。
偉光正已經夠多,別再拍了。

今日打工人:漂流少年 Max、巴斯特冷面還沒看爽?來瞅瞅這幾篇唄:0 億罰單,背后的真相我今天再說一遍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de4cba8e9f097d0f749f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