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災難,最近被很多人關注。
過去多年,如今以豆瓣 8.8 重現。
也許這個名字你還有印象——" 卡特里娜 "。

導演約翰 · 里德利,《為奴十二年》的編劇,通過這部電影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是史上第二位獲此獎項的非洲裔美國人(第一位是杰弗里 · 弗萊徹)。
女主角維拉 · 法米加,曾出演過《穿條紋睡衣的男孩》里的母親,憑借愛情電影《在云端》入圍第 82 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一位演技精湛的女演員。
這一次,約翰 · 里德利沿襲了自己一貫的細膩沉痛的風格,將發生于 2005 年的天災卡特里娜颶風拍成一部 8 集的電視劇——
《醫院五日》。
據統計,那是自 1928 年奧奇丘比颶風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美國颶風。卡特里娜颶風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高達 2000 億美元,至少有 1833 人喪生。
因此,它被稱為 " 美國史上破壞最大的颶風 "。
而由于卡特里娜對美國造成了空前的災難,這個名稱已經從颶風命名序列中除名了。
然而,這是一場天災,更是一場人禍。
01
天災
2005 年 8 月 29 日,當時已是 3 級颶風的卡特里娜在密西西比河口登陸。
颶風一路摧枯拉朽,對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馬州造成史詩級破壞。
《醫院五日》將視角放在了颶風發生時,位于新奧爾良的一家名為 Memorial(紀念)的醫院里。
整部劇以倒敘開始。
風暴過后,紀念醫院的醫生在接受警方調查。
因為在風暴五天后,姍姍來遲的警方在醫院發現,病房里整整齊齊擺放著 45 具尸體。
他們不是溺斃,也不是餓死,而是被安樂死的。

風暴過后的五天里,醫院究竟發生了什么。
懸念埋下。
回到起點。
2005 年 8 月 29 日凌晨 12 點,風暴即將登陸。
紀念醫院大廳擠滿了人。
近 2000 人因為颶風的到來躲進了紀念醫院,這里電力充足,有大量的醫生、護士、藥品,是一個絕對安全的避難所。

主角安娜(維拉 · 法米加 飾)也特意從家里趕回醫院,因為她有幾個術后病人需要照顧——這是一個極度負責的醫生。

而在應急動員大會上,醫院負責人蘇珊(切莉 · 瓊斯 飾)對當前情況表達了樂觀態度,在被問起樓上的另一家醫院——生命護理醫院該怎么辦時,她還不知道這是一個需要不分你我抱團取暖的災難時刻,于是她輕松地和他們撇清關系,資本主義的精明自利從臺詞中滲透出來——
他們應該有自己的應急預案

緊接著,風暴襲來,長夜漫漫。
聽著外面呼嘯的風雨,醫院內外的人都緊張地擔心著另一邊的家人。
但蘇珊對醫院的情況依然保持樂觀,第一輪風暴過后,樓上的護理醫院傳來漏水的消息,她覺得這是小問題。
這樓已經存在 80 年了,它能承受得住

很快,更大的風暴襲來,樹木被攔腰折斷,巨大的樹枝在空中飄蕩,撞破醫院玻璃,連通紀念醫院兩棟大樓的通道搖搖欲墜。
安娜需要帶著自己科室的同事和病人轉移到醫院主樓。
在這場戲里,安娜表現得沉著、勇敢,為后面她做出的種種選擇埋下了鋪墊。

令大家沒想到的是,驚心動魄的一夜過后,風暴停了。
第二天,太陽出來,水位逐漸下降,所有人都放松了繃緊了一夜的神經,原本避難的人們,也開始下街道玩水了。

他們不知道的是,真正的噩夢才剛剛開始。
02
人禍
太陽剛出來沒多久,大家最擔心的情況就發生了。
守護城市的防洪堤突然決堤,洪水沖垮了整座城市。

醫院也不可避免地進入了淹水模式,而這是這座醫院最致命的弱點。
紀念醫院位于海平面以下的 0.9 米,而一旦水位達到 1.2 米,地下室、一樓都會很快被淹沒。
醫院的緊急供電系統位于一樓和地下室,一旦城市斷電,醫院也會徹底斷電,全部電力設備,包括空調、監護儀、呼吸機、各種泵都不能用。
不僅病人失去了維持生命的儀器,整個醫院也會因為沒有空調而成為一個大 " 火爐 "。
唯一的辦法,就是撤離醫院。
然而,離譜的是,醫院沒有撤離預案。
應急預案手冊里講了如何應對大型傷亡事件、內亂事件、炸彈威脅事件,甚至用了很大篇幅描述如何應對生化恐怖襲擊,卻唯獨沒有淹水撤離的預案。
而且,這還是在有過提醒的情況下——
我在上一次颶風后
寫了一份備忘錄警告你們所有人

管理層無人在意。
醫院管理員們只好走一步看一步,組織醫生照顧好病人的同時,緊急向上級部門和政府求助。
然而,醫院本質上是一家公司。
資本家最看重的,始終是利益。
當醫生們在前線焦頭爛額的時候,后方的資本家們還在談笑風生,甚至暢想,這場颶風,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利益。

而在他們意識到醫院情況緊急需要他們提供幫助時,他們也是盡可能減少 " 開支 ",踢得一手好皮球。
公司甚至拒絕派出私人直升機進行救援,因為這屬于公共災難,是軍方的責任。不需要自己負的責任,絕對不會多付出一點。
在災難面前,資本主義的立場絲毫沒有動搖。

災難關頭,政府的無能也被無限放大。
醫院面臨著最壞的情況——四個小時后,洪水就要淹過來了,醫生必須把所有病人轉移走。
于是他們找國民警衛隊申請車輛、船只、直升機的支援。
同時,醫生們也用人力把一眾病人從一樓挪到頂樓,等待直升機。
然而, 國民警衛隊根本沒有合理的安排、調度,醫院里的病人和醫生都做好了上機準備,結果本來答應要來的直升機和救援船,不見蹤影。


國民警衛隊在干嘛呢?
鏡頭轉到另一邊,一群人關注著新聞,整裝待發,卻遲遲等不來上級的指令。
人們現在就在這里光站著
沒人在做事 你也不讓我們幫忙

外患洶涌,內憂也不斷。
災后謠言四起,醫院內人心惶惶。
劇中這一段簡直教科書級別地展示了什么叫以訛傳訛——




最可怕的是,現實比電視劇里的情節更殘酷。
據資料記載,新奧爾良市在 9 月 1 日出現了無政府狀態的混亂局面,部分地區搶劫之風盛行。
劫匪們公然當著警衛隊和警察的面,燒殺搶掠,強奸婦女,還和警方槍戰。
新奧爾良市的警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甚至有兩名警察自殺身亡,200 人交出自己的警徽提出辭職 ……
一場災難,暴露的是眾生相。
回到紀念醫院,醫生們還面臨著比生死拷問更大的問題——醫生可以救人,但可以決定救誰、放棄誰嗎?醫生有權決定誰生誰死嗎?
這是《醫院五日》想要討論的核心問題。
這五天,是救援行動的黃金時間。資本無情,政府無能,醫院只能自救。
可是,人可以替上帝做決定嗎?
03
God help us
《醫院五日》中經常出現 "God help us" 這句臺詞。
與其說這是祈求上帝顯靈幫助人類渡過難關,更像是希望上帝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別把人類的生死大權交到人類的手上——這是人類無法承受的權力。

醫院里的醫生從未停止探討這個倫理問題。
劇中展示過幾場爭吵。
- 我認為應該最后撤離拒絕心肺復蘇術的人
- 為什么?
- 他們已經簽署了拒絕心肺復蘇同意書
他們表示不想得到救治
- 拒絕心肺復蘇術不意味著不救人
拒絕心肺復蘇術意味著如果心肺停止就不做復蘇術

- 那么我們就要這樣決定誰生、誰死?
通過手環的顏色?
- 想救所有病人就意味著
有些原本可以撤離的人
最后會死掉

然而,這種關于倫理道德的爭吵,在災難當下毫無意義。
最終,還是要以利益最大化為考量。
人類的生命在災難面前,脆弱而渺小。
一切倫理、道德也變得虛無縹緲。
目前,《醫院五日》進度剛到一半,還未揭開醫生做出最后那個迫不得已的決定的原因。
但這種倫理抉擇在很多電影中都探討過了。
《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小丑將一群犯人和普通人分別困在兩艘裝了炸彈的船上,他們擁有引爆另一艘船的遙控器,如果都不引爆,午夜一到兩船的人都得死,而如果一方引爆殺死另一艘船上的人,他們就能活下來。

掌握他人生死的人性考驗,揪緊了熒幕內外的人的心。
這也幾乎是所有災難片必定探討、描寫的問題。
好的災難片,表面上在呈現災難,本質上都在拷問人性。
因為當人類生命面臨巨大考驗時,人性就會徹底暴露。
《泰坦尼克號》之所以動人,不僅因為杰克和露絲跨越階級的愛情,更是因為,當兩個人面對只能承受一個人的木板時,杰克選擇把木板讓給露絲,自己卻沉入了冰冷的大海中。
面對生死考驗時,把生的機會讓給他人,這是愛情的偉大,也是人性的偉大。

災難片還映照現實。
在新冠疫情剛爆發時,2013 年的《流感》又 " 火 " 了一把。人們沒想到,當時當奇觀看的電影,竟然離自己這么近。
而除了影射、批判韓國的社會弊病,《流感》的創作者在當時就提出了這個問題:" 如果未來有一天真的發生這樣的災難,我們應該怎樣預防?"

電影內外竟形成了一種奇妙的連結。
甚至可以說,我們的生活原來就是一部災難片。
現在回望三年前,甚至更近的時刻,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感,幾乎都能在《醫院五日》中找到共鳴。
而如今已經常態化的口罩、核酸、健康碼,也在時刻提醒我們,總是人類去適應災難。
不管是真實的災難,還是災難片,都在提醒著人類的渺小,世界的混亂。
上帝無法幫助我們。
面對災難,人類別無他法,只能靠著求生的本能,一次又一次地,站在風暴中。
直面它,反抗它。
一如《冰血暴》里的箴言:
你的問題是 你花了一生時光
想著循規蹈矩
其實沒有規矩
我們過去是大猩猩
擁有的一切就是我們能拿的 能保護的
我們的生命
是一場赤潮
如果你不勇敢對抗
讓他們知道你內心深處
還是一頭猩猩
你就會被忘卻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哆啦 K 夢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064b0b8e9f090827520f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