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科學院和倫敦動物學會的科學家共同完成并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稱,近幾十年來,中國的美人魚原型 " 儒艮 " 經歷了快速的種群崩潰。
目前在中國已 " 功能性滅絕 "。
有人問:儒艮是海牛嗎?網上經常有人說儒艮是儒艮,海牛是海牛,不是一類動物。其實這種說法是有失偏頗的。本文就帶大家認識一下儒艮和它的 " 親戚 " 們。
儒艮屬于海牛目,海牛目是一類以植食為主的水生哺乳動物,海牛目現存 2 個科:海牛科(Trichechidae)、儒艮科(Dugongidae)。
儒艮科現存 1 個物種:儒艮 。

海牛目分布圖:綠色為美洲海牛,紅色為亞馬遜海牛,橙色為非洲海牛,藍色為儒艮,黃色圈出的為亦屬儒艮科的斯特拉海牛(Hydrodamalis gigas)已于 18 世紀滅絕
圖片來源:B kimmel
海牛科和儒艮科怎么區分呢?
海牛科和儒艮科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它們的尾巴。包括亞馬遜海牛、西非海牛、美洲海牛在內的海牛科,其尾巴呈圓槳狀,好比古代宮廷貴婦納涼用的 " 團扇 "。而儒艮科的尾巴像鯨類的尾鰭,呈 "V" 字形。

海牛科和儒艮科的尾巴有比較明顯的區別
圖片來源:中山大學海洋科學
不過有個例外,斯拉特海牛屬于儒艮科,它的尾巴也呈 "V" 字形。它可謂海中 " 巨人 ",體長可達 9 米,遠超今天所有的海牛和儒艮。不過斯特拉海牛因人類的過度捕撈而于 18 世紀滅絕。

圖為德國動物學家格奧爾格 · 威廉 · 斯特勒 1742 年為一頭斯特拉海牛測量身體數據的場景
圖片來源:Stejneger
01
儒艮(Dugong dugon)
儒艮的分布范圍廣度遠遠超過海牛科,儒艮最興盛之時,從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沿赤道南北 14 萬公里的海岸線附近,幾乎均可看見它們的身影,其分布其余跨越全世界 30 多個國家。

圖為埃及馬薩阿拉姆海床上一頭正在覓食的儒艮
圖片來源:Alberto Scarani
儒艮喜歡在淺水區吃熱帶或亞熱帶的海草,吃的時候習慣把整棵海草連根拔掉,要是拔不掉,儒艮就會吃它們的葉子或莖。


上圖:瓦努阿圖拉門島附近一頭儒艮和魚一起游泳 圖片來源:Simon Naunton
下圖:東帝汶附近海域的一對儒艮母子一起游泳 圖片來源:Nick Hobgood
儒艮生性害羞,不喜歡接近人類。
大多數儒艮可以在水下閉氣 2 分半鐘,有的儒艮甚至能閉氣 6-8 分鐘,它們可以潛入接近 40 米深的水域。儒艮幼崽會經常和自己的媽媽互動,比如用身體相互接觸,有時還會伸出自己的尾巴撫摸自己的媽媽,以求得安慰。
【種群現狀】
目前世界上的儒艮主要都分布在澳大利亞北部沿海地區,它們因人類捕殺、棲息地破壞而導致數量急劇下降。
1990 年代根據航空調查統計,當時全世界 1990 年代,全世界估計有 100000 頭儒艮,光澳大利亞就占了 85000 頭。
2000 年,儒艮被 IUCN 列為易危(VU)物種。現今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為儒艮建立起法律保護,僅澳大利亞北部的部分島嶼,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西部的土著居民被允許狩獵儒艮。
在我國,上世紀 70 年代以前,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的沿海水域都發現過擱淺的儒艮。隨著經濟的發展,如在儒艮出沒的海域開發海產養殖業,儒艮受到漁船誤捕、非法捕殺、食物來源減少(海草棲息地退化)等威脅,數量急劇下降。
1999 年底,廣西北海附近海域發現一頭死亡的儒艮,這是我國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邊發現的最后一頭死亡的儒艮個體。2008 年,在海南省東方市發現的儒艮,則是我國最后一次發現儒艮的記錄。
02
亞馬遜海牛(Trichechus inunguis)
亞馬遜海牛僅分布于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所屬的主要河道、湖泊等水域,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等國家境內均有它們的身影。
亞馬遜海牛的活動隨著亞馬遜盆地的季節變化而改變。在洪水豐富的季節,它們出現在被洪水淹沒的森林或草地上;到了七八月份的旱季,水位下降,一些亞馬遜海牛被迫留在大型湖泊的深處生活,它們通常會一直在此停留到來年 3 月旱季結束。
有科學家認為,這段時間它們幾乎不吃東西,全靠身體里儲備的脂肪以及較低的代謝率維持生命,它們可以在缺食或少食的情況下活七八個月。

亞馬遜海牛的全身散布著褐色或灰色的細毛。圖為巴西馬拉若島的巴西環境與可再生自然資源研究所里一只正在進行康復訓練的亞馬遜海牛
圖片來源:KCO3

圖片來源:Anselmo-d ’ Affonseca
亞馬遜海牛的胸部有一塊白色的斑塊。它們的鰭狀肢上沒有殘留的爪子,這是它們區別于其他海牛科的一個重要特征。亞馬遜海牛還是海牛科里體型最小的,成年亞馬遜海牛的體長大約在 1.62-2.3 米間。

圖為一頭正要浮出水面換氣的亞馬遜海牛
圖片來源:Dirk Meyer
亞馬遜海牛幾乎過著完全的水下生活,但也要每隔一段時間浮上水面換氣。被圈養的亞馬遜海牛在水下停留的最長時間紀錄達 14 分鐘。
【種群現狀】
亞馬遜海牛的主要威脅在于非法狩獵。當地土著捕殺亞馬遜海牛的主要動因是自己所用以維持生計。
亞馬遜海牛的脂肪和皮膚被當地人用來烹制食物、制作藥材,肉則被出售給農貿市場以換錢生活。
從 1935 年至 1954 年,大約有超過 140000 頭亞馬遜海牛被殺死。到 1977 年,亞馬遜海牛的種群數量估計約為 10000 頭。
雖然很多國家制定法律禁止捕殺亞馬遜海牛,但狩獵事件仍持續發生。2004 年 -2015 年間,巴西就有數地區的非法狩獵者為獲取海牛肉,先后獵殺了 650 多頭亞馬遜海牛。
2008 年,IUCN 紅色名錄已將亞馬遜海牛列為易危(VU)物種。

2015 年在巴西卡平河支流中發現亞馬遜海牛的幼崽
圖片來源:Goianésia do Pará
03
美洲海牛(Trichechus manatus)
美洲海牛又稱西印度海牛,分布在大西洋沿岸的較淺海域及美洲部分河流中。
美洲海牛的毛發比較稀疏,皮膚呈灰色,平均體長大約在 2.7-3.2 米之間,是現存海牛科中體型最大的。根據生活水域的不同,美洲海牛可分為 2 個亞種:
1、佛羅里達海牛亞種(Trichechus manatus latirostris)
2、安地列斯海牛亞種(Trichechus manatus manatus)

在佛羅里達州梅里特島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豪洛弗運河中,兩頭正曬太陽的美洲海牛佛羅里達亞種
圖片來源:Gordon E. Robertson
1、佛羅里達海牛亞種(Trichechus manatus latirostris)
佛羅里達海牛主要分布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海岸,西至德克薩斯州,北至馬薩諸塞州。
每年夏季,佛羅里達海牛的活動范圍可達德克薩斯州西部和馬薩諸塞州北部,但到了冬季,它們就會聚集在佛羅里達州附近的海岸,因為只有這里的水溫暖,能幫它們度過寒冷的天氣。

佛羅里達州水晶河里的佛羅里達海牛
圖片來源:辛西婭 · 泰勒
【種群現狀】
佛羅里達海牛已于 2007 年 10 月被 IUCN 列為易危(VU)物種。它們主要受到人類船只的物理傷害(如碰撞)、溫暖水域棲息地的喪失、妊娠期內極高的死亡率、赤潮等。
1997 年,M. Marmontel、S. Humphrey 等學者對佛羅里達海牛的種群生存能力進行過預測,他們認為,若佛羅里達海牛的生存環境持續得不到改善,各國不出臺有力的保護法規,那么佛羅里達海牛在未來 1000 年內的滅絕概率高達 44%。
2015 年 -2016 年一項對佛羅里達海牛的航空調查表明,佛羅里達州的佛羅里達海牛大約有 8800 多頭(數據于 2018 年 12 月修訂)。

南佛羅里達博物館的海牛過境標志
圖片來源:Bigmacthealmanac
2、安地列斯海牛亞種(Trichechus manatus manatus)
安地列斯海牛稀疏地分布在加勒比海地區,向北到墨西哥,向南到巴西附近的水域,都可以零星地見到它們 " 神秘 " 的身影。
不過,安地列斯海牛最重要的棲息地是伯利茲國的海岸,那里的河流、湖泊、潟湖、淺海的組合環境,造就了海草、紅樹林、珊瑚礁的復合生態系統,為它們的吃喝拉撒、生娃養娃提供了多種環境。
平時,它們大多會待在海洋或咸淡水之間的河口環境中。

(a)1964 年在巴拿馬錢吉諾拉附近捕獲的一頭雌性安地列斯海牛;
(b)1964 年巴拿馬博卡斯德爾托羅的一頭雌性安地列斯;
(c)1964 年巴拿馬博卡斯德爾托羅的一頭 360 多公斤重的雄性安地列斯海牛;
(d)1982 年死于佩德羅 · 米格爾島附近一艘船的船閘下的安地列斯海牛
圖片來源:Hector M. Guzman 等
【種群現狀】
安地列斯海牛和佛羅里達海牛一起于 2007 年 10 月被 IUCN 列為易危(VU)物種。
安地列斯海牛主要受到棲息地逐漸破碎化和非法狩獵的威脅。其實,由于安地列斯海牛棲息水域相對比較渾濁、光照較差,導致以往調查安地列斯海牛種群的方法(如航空、聲吶)的效果不是很明顯,所以安地列斯海牛的種群數據很少。
2016 年,Alves 等學者對巴西境內的安地列斯海牛的種群數量進行研究,認為巴西大約潛在 485-2221 頭。2017 年,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認為目前存在 6700 多頭安地列斯海牛。

學者在安第斯地區卡拉雷河目擊的一頭正在換氣的安地列斯海牛
圖片來源:Juan 等
04
非洲海牛(Trichechus senegalensis)
非洲海牛也叫西非海牛,分布在非洲的西海岸水域,并向內延伸進西非的一些內陸河流中,(如尼日河)。
比起偏愛淡水的亞馬遜海牛和偏愛海洋的美洲海牛,西非海牛更 " 隨和 ",從咸水到咸淡水之交再到淡水,如海洋、河口、海灣、潟湖、河流、湖泊、水庫等水域,都能成為它們的樂土。
白天,非洲海牛會在 1-2 米深的淺水中打瞌睡。
在塞拉利昂等國家,每當六七月份汛期時,非洲海牛會沿著河流向上游遷移,直到遇到淺水或瀑布而無法繼續前進才放棄。這是因為洪水會減少它們的食物來源。

圖為韓國首爾 COEX 水族館內的西非海牛
圖片來源:Mehdi Sadak 2ème compte
西非海牛一般呈灰色,全身還覆蓋著透明的小毛。
不過由于一些藻類和其他小生物經常在非洲海牛的身體上生長,所以它的身體有時也呈現棕色或綠色。

圖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在上世紀拍攝的非洲海牛在陸地上的情景。
非洲海牛的體長可達 4.5 米。它們的移動速度一般很緩慢,但當被掠食者嚇到時,它們能以每小時約 30 千米的速度移動。
【種群現狀】
非洲海牛受到多方面的威脅。
第一,非法狩獵:偷獵者捕殺它們,獲取它們的肉、脂肪、骨頭、皮膚,來換取巨額的財富。在尼日利亞、喀麥隆等國家,非洲海牛作為寵物被非法販賣給動物園、水族館。馬里、乍得等國家的老百姓還會用非洲海牛的油脂來治療耳部感染、風濕病和皮膚病等疾病。

誤入漁網的非洲海牛
圖片來源:inaturalist
第二,城市和農業的發展:筑壩工程的增加,使得非洲海牛的棲息地減少,并對其造成物理傷害,比如非洲海牛經常誤入渦輪機、進水閥、漁網中意外死亡。
非洲海牛的種群數量一直不甚明了。1998 年亞速爾群島大學的莫妮卡 · 席爾瓦對幾內亞比紹地區的三個區域進行目擊者調查,研究結果稱 1990-1998 年間被目擊的非洲海牛僅 256 頭。在 2015 年修訂的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非洲海牛已被列為易危(VU)物種。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15ce2b8e9f09719b30ba04